孔祥桢(1904-1986),泽州县北堆村(今属巴公镇)人。别名吴维德,曾用名叔东。1925年11月,由陈立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晋城本地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晋城早期革命家之一。青年时代留学苏联,回国后曾参与创建中共陕北根据地,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淮海战役中,因策反有功,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嘉奖。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城市工作部部长,中南总工会主席,国家建委副主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等重要职务,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生“刚正倔强如弦,实事求是如秤”,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主义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少有大志 求学入党撒播革命火种
1904年,孔祥桢出身中农家庭。在高小读书时,他经常跟随年长的同学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洋货、揭发校长的贪污劣迹以及驱逐品质恶劣教员的活动。考入濩泽中学后,在好友陈立志和周玉麟的影响带动下,1925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在晋城市发展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入党后,孔祥桢开始在中学生和小学教员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短短几个月就建起两个党支部,在太行山南麓撒播了许多革命的火种。
1926年2月,孔祥桢在太原地执委任秘书,负责文件起草和学运工作。9月,他被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成为第二届正规班学生。1930年7月,孔祥桢从苏联学成归来,1931年任唐山市委军委书记期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草岚子监狱。出狱后,根据中共北方局安排,到东北军学兵队任政治教官。“西安事变”后,奉党中央的指示辗转各地,在隐蔽战线对国民党军中的高级将领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解放后,孔祥桢在中南局不同岗位,为民主改革运动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地工人称之为“第二次解放”。
侄儿遭训 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20世纪60年代,孔祥桢在轻工部工作,任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一次,轻工部淘汰了一批小糖厂设备。孔祥桢忽然想起老家人吃糖困难的事,心想与其报废,不如把这批设备利用起来,在老家建一座糖厂,以解决老百姓吃糖难的问题。
孔祥桢向其他领导,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后,就给侄儿孔令权和巴公人民公社主任写了一封信,让他们前来接收这些机器。信发出没几天,他们就赶到了北京。
孔祥桢见到他们,高兴地说:“你们来得好快呀”。
“是,叔叔,接到您的信,我们就立刻赶到太原,又在太原坐上飞机过来了。”孔令权赶紧回答。
“坐飞机来?”孔祥桢一下严肃起来。
“是啊,坐飞机来的,不然怎么能这么快?”
“胡闹!”孔祥桢发脾气了。“我信上要你们这么着急来吗?公然花公家的钱坐飞机,你们究竟有没有必要这么做?有什么资格坐飞机?”
在不愉快的气氛中,孔样桢给他们说明了任务,交代如何具体办理相关事宜,安顿他们住到轻工部招待所。
事情办妥后,孔令权二人即刻启程回家,列车快到长治时,他打开临走时婶婶塞给的包裹,发现里面除了食物外,竟然还有个信封里装着两份机票钱。孔祥桢留言:“飞机票不能回当地报销,我用工资给你们补上。”
侄孙碰壁 一生为公两袖清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孔祥桢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并当选为中纪委常委。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老家北堆村,侄孙孔增生听说后非常高兴,心想,找爷爷谋个工作,或许不成问题。年轻的孔增生满心期待来到北京后,祖孙二人开始了一番凝重的对话。
“爷爷下地干农活儿当农民太苦啦,我想在当地政府机关找个好工作。烦你给当地政府领导说一声。”
“不行啊。这是违反党性原则的事。”
“您赶紧写个字条吧。我回去找当地政府领导。”
“那也不行。我在中纪委工作,管的就是不正之风。如果我带头托关系徇私情,中纪委的工作还怎么搞?”孔祥桢继续说:“农村是广阔天地,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啊!”
听了爷爷这番话,孔增生沉默不语。孔祥桢拍了拍他的肩膀,一边踱步一边说:“国家现在已经恢复了高考制度。你们兄弟要来北京读书,我帮助你们,吃住全管。你们可以通过高考去读大学,然后再去找工作。我的女儿瑶瑶考入北师大,儿子令东、令龙都考入了人民大学,这都是靠他们自己考取的,我从没有为他们打招呼写字条。”
孔祥桢说:“我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家乡人民关注着我的一言一行,不能辜负他们啊。违反规定的事情不能办。”
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1986年10月26日,孔祥桢同志溘然长逝,享年82岁。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等敬献了花圈。(史志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