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村镇湘峪村位于沁水县东南部,地处沁水、泽州、阳城三县交界处,全村共460户1460人,耕地1380亩,林地4000亩,总面积7.6平方公里。自湘峪村被确定为第二阶段“三个一批”监督治理重点村以来,郑村镇党委将“三个一批”监督治理工作与“强监督促基层治理提升”专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聚焦“以案促治”,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断提升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综合效应。
抓住关键少数 以案说教筑堤坝
基层治理,干部是关键。农村基层干部处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和关键所在,抓基层治理首先要抓住干部的思想。郑村镇党委为进一步筑牢镇村两级干部思想堤坝,以湘峪村“三个一批”案件办理为切入点,制定了《郑村镇“以案促治”工作方案》,辐射全镇15个村;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端失》,观看人数达到200余人次,撰写心得体会200余篇;传达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组织培训镇村干部155人次,使镇村两级干部从思想上再一次受到洗礼,思想堤坝更加牢固。
守牢纪法边界 以案示警明底线
基层治理,纪法是边界。农村基层处于纪法治理的薄弱环节,是基层治理的短板弱项,抓基层治理就要补短板强弱项。“三个一批”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纪委把典型案例作为干部明纪知法的活教材,将案件查办作为硬杠杠,对湘峪村信访举报案件进行大起底,将湘峪村“三个一批”案件作为重点,统筹办案力量,倒排办案时限。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镇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以案促治”反思剖析会,要求湘峪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通过谈认识、找不足、析原因、作表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案示警效果显著提升。
强化规矩意识 以案促管建制度
基层治理,制度是保障。农村基层处于制度落地的第一线,制度执行是治理有效的可靠手段,抓基层治理就要建立可操作、有实效的制度。镇党委针对湘峪村案件中存在的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漏洞和不足,及时总结教训,举一反三,结合镇情,制定出台了《村办企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村级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务用品采购管理制度》《小型工程管理制度》,从管人、管车、管物、管工程四个方面进一步织密制度的笼子,不断促使基层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同时镇纪委充分发挥纪律检查建议书的积极作用,通过办理线索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效果。
擦亮文明招牌 以案促和化矛盾
基层治理,和谐是目标。郑村镇作为全国文明乡镇,始终把文明和谐作为基层治理的追求目标,将化解信访矛盾作为检验“三个一批”监督治理效能的试金石。为此,镇党委主动扛责,一体构架党委书记挂帅,党委副书记负责,村主干承办,法律顾问参与的信访调处机制。同时对问题诉求的根源进行调查核实,本着“事心双解”的理念,运用“解、疏、导”三字工作法,有效化解信访矛盾。即:“解”读政策法规,对信访问题中涉及的政策问题进行耐心解读,同时亮明工作权限和工作流程,为信访人吃下“定心丸”;“疏”通思想堵点,针对信访人的积怨和疑惑,用心用情反复沟通,疏解情绪,对其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主动给予人文关怀,为信访人解开心结;畅通渠道引“导”,针对信访中涉及的债务纠纷问题,积极引导信访人依规走司法程序,并提供法律援助,就诉求解决方式达成一致。通过“三字工作法”,让受处分干部真心悔过,放下包袱,重振精神再出发;让信访人真心信服,化解不平,合理诉求得到解决。
聚焦乡村振兴 以案促治办实事
基层治理,共建共享是目标。提升治理效能最终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体现在老百姓共同享有发展成果上。湘峪村位于沁河生态经济带共同富裕先行区,为在“三个一批”监督治理工作中探索全体村民共建共享的实践经验,镇党委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组建了以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主干为主要工作力量的工作组,遍访群众454户,收集各类诉求273条,逐项梳理,一事一策,厘清责任,明确时限,及时办理了群众集中反映的车辆乱停乱放、防汛防洪隐患、垃圾清理填埋、路灯安装等事项,让老百姓共享“三个一批”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