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作物收割结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大量产生。如何给秸秆找到“好归宿”,阳城县积极探索,努力寻找秸秆利用新途径,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做足做活秸秆综合利用“绿色”文章。
阳城县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45万亩,以玉米、小麦为主,粮食总产量约1亿公斤,产出农作物秸秆22万吨左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怎样将秸秆变废为宝?近年来,阳城严格执行秸秆禁烧政策,探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022年,阳城县秸秆收集量约22万吨,其中小麦秸秆约5万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利用94%,饲料化、燃料化利用约4.5%,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大秋作物玉米、谷子秸秆约1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其中离田量达30%以上。
蟒河镇石臼村地处阳城县南部,全村共有耕地18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作物收割完后会产生近1000吨的秸秆。村党支部书记吴雷社说,以往秋收结束,大量秸秆被村民堆放在地里或者道路两旁,影响村容村貌还带来了火灾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石臼村依托晟翔农机合作社作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主体,并签订了合作合同。“合作社组织村里的劳动力,将好的秸秆粉碎后无偿提供给当地养殖户,不好的秸秆就地堆沤,不需要村民出一分钱。”据晟翔农机合作社社长孙敏亮介绍,现在村里集中时间粉碎秸秆,既消除了隐患、保护了环境,又美化了乡村。
位于润城镇贝坡村的秸秆收储站,是阳城县首批确定的标准化乡镇秸秆收储站,占地1.4万平方米,收储量超过2000吨,收储范围覆盖方圆17公里。“秸秆收上来,更要储存好。”该秸秆收储站负责人延小亮说,过去秸秆露天堆放,遭遇强降雨后浸泡发霉影响品质,如今,收上来的秸秆都“住”进了遮风避雨的专属仓。在仓内,秸秆草垛之间预留了消防通道,每隔一定距离装配了消防栓、增压水泵等设施,仓库内还安装了摄像头,方便实时了解仓内情况。据了解,像这样的标准化乡镇秸秆收储站,阳城县目前已建成8个,辐射10个乡镇,收储能力达20000吨以上,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为让包袱变成财富,阳城县制定了创建畜牧大县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推广秸秆饲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模式,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阳城县珍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孟军红介绍,2022年秋季,公司的收储站在周边4个村共收秸秆2000多吨,其中1500吨在地里粉碎后免费提供给养殖户,500多吨在收储站集中打包储存饲料化利用,现在按市场行情每吨大约四五百块钱左右,不但增加了收入,还解决了十多个人的就业问题。
阳城县晨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则采取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实行秸秆分散收集、集中收储、集中加工利用,优质秸秆进行饲料化,劣质秸秆进行燃料化,让秸秆由草到饲料和电进行转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鹿鸣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共同研发生产高分子秸秆饲料。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反刍动物食用后,适口性更强,疾病率、死亡率更低,降低了饲料的浪费。该公司负责人卫金海介绍,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在玉米里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做成高分子秸秆饲料后,每吨可以卖到500至1200元。田间地头的农业废料摇身一变成为动物口中的“美味佳肴”,秸秆这个过去“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正在实现它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阳城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督查考核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领导组联席会议办公室,形成了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压实了各级责任,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2018年以来,阳城县共争取上级资金900多万元,县财政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6000多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以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堆沤肥轮换作业肥料化为主,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为辅的“一主两辅”秸秆综合利用的“阳城路径”,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秸秆从“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资源”,走出了“产业强、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刘卫宏 李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