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鹿台山距沁水县城约半小时车程,一过南瑶隧道,景色就会大不同。”7月12日上午,前往沁水县张村乡鹿台山森林国学康养小镇路上,张村乡冯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敏倩介绍说。
果然,车辆驶出隧道,便见群山披绿、枝繁叶茂,白云萦环、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海市蜃楼。不远处,小村枕山渐次递升,小河蜿蜒绕村而过。
“冯村有一山一河,山是鹿台山,位于村西北,东接夫妻岭、仙翁山,延处阳城,构成沁水与阳城的环形屏障;河是冯村河,发源于鹿台山脚下,在大约一千米处与上沟河交汇汇入芦苇河。2021年,冯村村先后被省、市确定为善治示范村、晋城市首批重点康养特色村。凭借独特资源和区位优势,冯村村以‘党建+’为抓手,加强党组织引领,带动多元力量参与,大力推进康养特色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出生于1998年的陈敏倩说起冯村村如数家珍。她直言自己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张村乡持续开展的“导师帮带制”和“村干部培训长效机制”。
在冯村村文化长廊,记者看到全村219户分5个小组全部划入网格管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54名党员户全部承担有“贫困包户、卫生包街、矛盾包组、服务包事”四项任务。村里环境卫生“三包”责任牌上墙,明示责任人、成员、区域范围,“三包”卫生标准一目了然。
“在冯村,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年初承诺‘四包’,全程民主监督,半年一小评,年终一大评,星级评定结果是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门前‘三包’则是一季一次大检查,落实不到位的,提出批评、限期改正,于红黑榜公示后酌情处罚,并与年底合作社分红挂钩。”陈敏倩虽稚嫩却坚定,带领冯村用小小网格构筑起党群连心网。
冯村是张村乡推进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张村乡依托独特生态资源,以及地处沁水、阳城县城近郊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鹿鸣圣地·颐养张村”国学小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发挥其凝心聚力、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借力传统文化,以抓党建促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村“两委”将集体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折价入股合作社,开展集体经济“进位增效”行动,北依鹿台山,冯村、胡家沟、张村、芦坡四村联动构建“文旅康养产业联盟”,全力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品牌;南借谷子小杂粮基地,张河、堡头、瑶沟三村结对打造“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奋力争创省级有机旱作谷子园区。
“引导村集体经济在服务中心工作、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成长壮大,推行村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是关键举措。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制,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控股,构建村集体和群众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能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张村乡党委书记常江认为。
2021年9月,张村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鹿台山林下特色养殖梅花鹿产业园项目,项目占地6000余亩,总投资8000万元,分三期建成集生态观光、拓展研学、种鹿繁育、梅花鹿养殖、鹿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目前,项目一期已完工并投入运行,预引进梅花鹿300只,现已引进了20余只。
拾级而上来到鹿台山观景台,雨后的鹿台山青翠欲滴、仙气飘飘。景区负责人介绍,鹿台山是中国佛教藏经第一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海经》记载,“鹿台其山,以台拱叠为山,雄立群山之中。山中有鹿,常年嘶鸣,故名曰鹿台”。《泽州府志》记载,鹿台山香岩寺为佛教进入中原后的第一站,现仍存在大量碑刻遗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放眼望去,景区民宿宾馆、宴会厅、礼贤楼、祖师禅院、七佛塔林等别具一格,茶马古道及沿线鹿台神龛等自然景观正在修复中。
林深处,是梅花鹿养殖园,却未见鹿的影踪。“梅花鹿不能圈养,必须放养到林子里才健壮。”67岁的园长郑玉林深谙梅花鹿习性。
见大家有疑虑,他又补充道:“林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野生中药材,梅花鹿自己觅食时可随意吃到,即便有小毛病也能自愈,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说话间,三四头梅花鹿从林子里跑了出来。“鹿很聪明,很通人性,每闻游客到来,总会出来‘迎客’。”郑玉林拣起一旁的栎树叶,一边喂食鹿一边对记者说。
目前,梅花鹿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700余万元,建成业务用房、林下观光步道、林下养殖围栏等基础设施。二期、三期工程将着力打造高分子生物饲料加工和鹿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一是充分解决老百姓秸秆处理难问题,二是大力促进群众务工,三是深入开发鹿产品在医疗、保健领域的药用价值。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为加快推动形成县城、乡镇、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张村乡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主动融入‘10万人口、10平方公里’大县城建设,以服务县城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为支撑,努力构建东有蜜蜂小镇、西有国学小镇‘东西呼应’新格局。”常江信心满怀。他说,下一步张村乡将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脱贫群众融入现代农业。
眼下,张村乡正在积极探索“党建+网格”积分评定的乡村治理机制,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构建起“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络户”的组织体系,全乡共划分为31个大网格,117个小微网格,形成29个网格党小组。7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修缮一新、功能完备,夯实了基层治理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培育特色服务品牌,一个乡风淳、生态美、产业旺、文化昌的美丽乡村雏形初显。(杜艾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