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城市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大市比较优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在推动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古堡申遗,取得了丰硕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引领。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晋城市注重发挥规划管总作用,持续加大顶层设计,先后编制完成《晋城市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晋城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规划管长远;出台《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3-2025年)》《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以科技和改革手段推动改善文物安全状况,提升文物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出台《关于在晋城市土地出让储备中进一步做好考古前置工作的通知(试行)》《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机制》,推动全市基本建设做到不考古不出让、不考古不动土、不考古不开建;出台《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一核指引、两带串联、四点支撑、五区联动”的发展格局。2021年晋城市被确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城市;2023年晋城市被省文物局作为山西省唯一城市推荐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安全责任。将文物工作纳入各县(市、区)专项考核体系,按年度以评促改、以考促优;推动建立了历史文物保护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实现共商共管;实行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文物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了部门协作工作格局;开展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五年累计破获文物案件104起;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巡检工作,每年完成国保、省保4轮次巡检全覆盖,发现文物安全隐患全部整改到位;将文物安全防范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成与省文物局联网并行,目前,国保、省保单位全部接入该系统。
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文物修缮。按照分级别、分轻重的原则,聚焦“国、省保”“低级别文物”双向发力,谋划实施了一批预防性保护和修缮项目。2019年以来,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约2.43亿元,市级配套资金1.13亿元,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160个,全市72处国保中65处完成修缮,78处省保中42处完成修缮。每年从市级专项资金中拿出1000余万元,申请政府一般债券2653万元,用于低级别文物保护,实施维修、抢险项目167个,低级别文物保存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打造古堡景区,推动古堡申遗。统筹开发利用,协调城镇及美丽乡村规划,以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坚持“一堡一品”“一堡一特色”,打造以皇城相府、湘峪古堡、郭峪古堡、柳氏民居为代表的文物古堡景区10个。国保单位皇城相府从20世纪90年代的整治修缮、活化利用,到2011年获评国家5A级景区,再到2011年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走出了依托古堡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带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新路。同时晋城市编制优化了《晋城古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及附件,2023年7月份经省文物局审核后,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表》,推动晋城古堡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鼓励社会参与,培育保护意识。创造性实施晋城低级别文物认领认养工程,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方面加快探路。2019年以来,共完成社会认领认养文物37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约4000万元。开展“沿着古堡游晋城”专题推介活动以及“雨露工程”公益教育、古建古堡研学、革命文物进校园等系列实践活动130余次。为落实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设立了文保基金,向文博志愿者、文物守护人以及关心爱护文物的各行业贫困爱心人士送去温暖与关怀,切实履行文保基金设立的初衷,鼓励更多的文物爱好者加入到文物守护者行列中来。(记者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