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胜:桑林茱萸(二题)

桑林茱萸(二题)

阳城张红胜

王维桑林吟茱萸

桑林,是个并不平凡的地方。在这个位于晋豫交界、山水秀美的阳城山乡,商汤自作牺牲在这里为民祷雨,英名流传千古;“药王”孙思邈在这里行医看病,遗迹在乡村古道;刘秀王莽在这里一棋定天下,棋盘留在“望莽孤峰”。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佛”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更是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桑林茱萸为信物,用以寄托自己的无限情思……

王维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十月,三年一次的科考正式来临。漫漫秋风中,世人日夜羡慕的都城长安迎来天下举人,顿时人潮汹涌,更加繁华热闹。当时,王维才十五岁,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从官至汾州司马(在今山西隰县)的父亲家中赶来应试,在京城已经成为王公贵族宠儿的他,对于应试信心十足。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落榜。

王维心里十分难受,如果返回家乡,脸上无光;如果返回汾州家中,不好意思见自己的父母。于是,就在京城长安住下,决心等待三年之后再次开考……

一年过去之后,王维觉得在京城待久了也没什么意思,就准备选个地方转转。

开元四年(726)春天来到的时候,他从京城出发,来到了东都洛阳。每天游山玩水,写诗作画。这年秋天来临时,王维决定再游个新的景点,但又不知道去哪里。

转眼几个月过去,已经到了胜春潮的秋天。这天傍晚,王维在洛阳城里“天下汇"饭店吃饭饮酒,想到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不禁长叹了一声:“哪里的山水更能吸引人啊……”

此时,天下汇饭店客人并不多。他的话引起旁边一个二十多岁装束严整男人的注意。听到他的话后扭过身来一看,居然发现了这个年龄不大、相貌堂堂的男士,不禁产生了兴致,笑着说道:“天下风景多,底柱山独特。秋来茱萸秀,天马更红火。”

这话就是一首诗,王维一下来了兴趣,起身拱手道:“大哥,你的诗不错,你说的这座底柱山在哪里,请你告知,我想去游玩一下!"

无意吟诗的男人起身拱手道:“谢谢兄弟赞赏,我叫程功明,山西阳城西广冶(今天阳城西冶村)人,底柱山就在我村的西南,顶上三柱直立,秋天茱萸遍树,风景独特。我虽然考中进士在洛阳为官,也看到了外地的许多风景。但是,家乡这座不高的底柱山四下风景更是难忘。”

王维脸上笑容满面:“我叫王维,老家在永济,咱们算是一个相逢知已,一起吃饭吧,请我给我聊聊这座山,还有什么天马。”

二人合在一起吃饭,程功明就给他讲解了底柱山周围的风景,告诉他天马是底柱山北的一个山庄,当地人称它为指柱山,他当年来参加科举考试前专门去拜访了一下这座山和村,好像乘了天马,居然科举考中,一举成名。

王维顿时起了兴趣。向程功明讲述了自己科举落榜的遭遇,就想专门前去探访。但是他并不识别距东都洛阳不远的底柱山,一脸愁容。程功明知道了他的心事,笑着说:“我明天正准备回乡看望父母,如果你有心,就陪我一起回去,我陪你去专门拜访,如何?"王维满面笑容,拱手道:“好,谢谢程兄。”

洛阳与阳城相邻。二人回到阳城时,恰好是农历九月初九。程功明没有先回家乡,而是顺路陪王维登上了底柱山,游览了天马村。此时,正是这里最美的时候,底柱山峰三柱高耸,花红草绿,山萸成熟,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红色,如同燃烧的火焰。更为神奇的是,半山之中,有座山峰,形象居然如一匹自西向东奔腾的骏马,身体巨大,昂首挺胸,让人一看,豪气冲天。山峰前后分布着两个山村,一个叫“大天马”,一个叫“小天马”。此时,村里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相携上山,收摘山萸,给这片风景如画的地带,增添了一抹神奇壮丽的美色,同时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了纪念两人的友谊之情,他们在半山中的茱萸树上各自采下九枝茱萸,插在了高高耸立的底柱山顶。程功明感慨地向王维说:“我乘天马成进士,你乘天马登云天。底住山上插茱萸,大小天马送诗仙。”

王维心中感动无比,但不知怎的,没有像程功明一样口占出诗。

开元五年(717)十月,科举考试正式进行。但是,此时,已经在长安的王维突然得了一场病,不能参加科考,只好放弃考试。身在洛阳的程功明官又升了一品,千里迢迢来信询问他为什么没有考试,说他如果参加科考,一定能够考中。

王维给程功明写信,告知了自己的情况。

这年九月初九,病好的王维出长安登上终南山,站在高处向东面遥望着,回想起终南山东面,去年自己和朋友程功明游览天马村的一切,想起了那座如同骏马的底柱山,想起了他们共同插在山顶的那九枝茱萸,想起了老家蒲州,想起了久别的双亲,还有自己的四个弟弟……突然想,自己虽然今次因病又错过了科举考试,但,下次绝对不会再误,一定会顺利中举。又想,在这重阳节时,远在汾州的父母和弟弟们,以及已经升官的程功明一定在按照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也想起了去年九月初九在山西阳城底柱上天马山庄游玩、现在已经高升的程功明吟出的那首诗,顿时诗情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流传后世、天下人颂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开元九年(721),科举考试,王维参加,居然考中进士。从此,王维走上仕途,更是成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特别是他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成为千古名句,成为桑林茱萸的历史证言!

桑林茱萸红满山

关于故乡,人人都有说不尽、写不完的话题。我的故乡在晋豫交界处为秦岭以北山茱萸最大产区,也是北方唯一原产区的阳城桑林,我最写不完的就是这里从古

到今依然颜色不变、丰盈无比的茱萸。

进入农历九月,我们几个朋友相约,专门到桑林去观赏茱萸。穿过风门村,到达全国著名的蟒河风景区入口处,眼前突然一亮——波光荡漾的茱萸湾身后,狮峰山巍然屹立,山巅之上的兴隆寺头顶蓝天,昂首挺胸。顺着南来的桑林河逆流而上,两岸山坡,漫山红色果实在枝头随风摇曳,让人心襟荡漾,似伟人那浪漫诗句的立体呈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那一串串殷红椭圆、犹如珍珠般的果实,就是闻名天下的阳城蟒河山茱萸!

现在的阳城山茱萸,已经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西著名特产。故乡桑林这里所产的山茱萸以色泽鲜红、个大肉厚、质干油润、药味纯正而著称,其血色素含量高,药性品质好,马钱苷、血色素含量之高,属山茱萸之上品,素有“阳城红”“华萸”之美誉,国家领导人曾以山茱萸作为礼物赠送访华的外国首脑,阳城山茱萸在日本和东南亚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位县里领导正在潺潺流淌的桑林河边蓬勃的山茱萸产区现场察看农民收摘山茱萸情况。我们下车深入林地,来到树下,细细用目审视树上如同凝脂一般的红色果实。发现它们颜色相同,形状不一,大小还有差距,有椭圆形、卵圆形、长卵形和圆柱形等各种形状,感到有些惊奇。随县领导而来的一位农产专家朋友说,这不奇怪,这是受我们阳城地形、气候的不同所形成,阳城县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550-1500米之间,适宜种植茱萸。果实大都是椭圆形,一般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果期10-11月。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很高,具有补肝益肾、补中益气、强健筋骨之功效,同时,还可以制成药酒、饮料、果酱、罐头等多种保健休闲食品……

我们蟒河的山茱萸,是全省独一无二的宝贝。陪同县里领导前来察看茱萸收获的蟒河镇原春苗镇长胸有成竹,侃侃而谈。作为阳城山茱萸的主要产区,我们蟒河镇经过30多年的推广、栽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00多亩10万棵,发展到目前的1.5万亩50万棵,年产600万斤,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近年来,为满足市场需求,我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等新兴产业主体,采用“企业主导、专家攻关、成果共享”的模式,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阳城山茱萸的价值……

此行之前,我曾听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股长岳雪蒲说,继“阳城蚕茧”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后,县市场监管局把阳城山茱萸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培育对象,积极与蟒河政府、县委编办、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进行沟通对接,推进阳城山茱萸地标的申请注册工作……

手捧一枝如珠相缀、富有诗意的县领导笑着说,为进一步维护和提高“阳城山茱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良好信誉,促进阳城山茱萸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县政府已经授权蟒河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申请注册“阳城山茱萸”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对这个地理标志商标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原春苗镇长双手一展,欣慰地说,县政府英明决策,县市场监管局大力支持。目前,各项申报工作进展顺利,申请即将成功……

微风轻拂脸面,沁人心脾;鸟鹊掠过山峦,声声赞美;河水潺潺流淌,似在吟唱;茱萸摇曳枝头,赏心悦目。地头边,山坡上,男女老少正在采摘山茱萸,谈笑声声不断,如诗似画,绵绵流长……

原春苗镇长回头向我说,作家同志,我们实地抓阳城山茱萸产业,你更应该给我们宣传有关山茱萸文化呀!

我回首遥望西边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的底柱山峰,讲起了“诗佛”王维和这桑林茱萸的故事,引领众人的思绪穿越历史时光隧道……

众人没有想到,阳城桑林这平平常常的草本果实山茱萸,不但营养丰富,富有药效,经济价值高,而且文化丰蕴,影响深远,风情无限。当即一起同上在底柱山坳山茱萸更加丰盛的天马山庄,在遍插茱萸红满山的桑林,重温历史吟唱,长帆直济沧海……

[编辑:彭欣]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