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平:九月茱萸

九月茱萸

阳城 成平

纤凝扶疏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

绿觞无忧重阳日,醉看垅上万斛花。

九九重阳,霜降前后,茱萸红了,山川醉了。黄栌染翠微,薄雾袅袅锁山岭;蓝水落幽涧,白露盈盈濯苔藓。登高祈福的游人,蜿蜒于曲径石阶,耳鬓发间,插几穗亲亲的茱萸果,邀约浪漫诗意的祖先,且行且高歌。

押水“红籽”倚云栽

车驰数十里,云锦太行秋色袭人,卧龙湖一湾碧水,金波漾漾,清流浩渺。天高阔,云疏淡,鸿雁几徘徊。绚烂的北国之秋,鸟儿沉吟不忍南飞。

溪岸押水,是由十八个自然庄组成的山区村庄。据传,押水村原名“洪水”,古时河道涧泉潺潺,长流不断。雨季每每洪水泛滥,房毁甥塌。一位得道高僧云游至此,慈航渡难,修筑“押水庙”,将为害百姓的洪水拘禁进神的庙宇,村庄从此山明水秀,恬静太平。遂易名“押水”。

白墙灰瓦,小院静谧。翠羽山雀掠过树梢,吹着口哨穿云入林。一株连一株山茱萸树,枝头挂果,密密匝匝,黄里透红。山茱萸采摘前的时光,农家颇为清闲,几位妇女坐在门口石条凳上,家长里短拉话话。老黄瓜熟透了,漫不经心吊在藤蔓荡秋千。丝瓜藤攀爬在墙头,朵朵娇艳的黄花儿,像嫩绿叶子间唱着歌儿的小喇叭。

粉色衣服的妇女说:“你问红籽(音zhong)树了?我们这里唤山茱萸是红籽。我家种的不算多,二三百棵吧,也能卖俩钱补贴家用。树多的家户要摘三五、十来吨呢。"

另一位妇女颇健谈,接过话茬唠起来:“我小时候记事起,过了霜降,就跟着大人们摘红籽。夜晚架起柴火,墩大锅煮红籽,煮熟捞到管箩里控干,在煤油灯底下手工挤皮。第二天把山萸皮摊在太阳地,晒得干巴巴,等着客商上门收购。”

“现在家户怎么处理生茱萸?还用手工吗?”

“这阵不用手工挤,有专门去皮的机器。也有收生红籽的,树上摘下来,就地收购。想卖个好价钱,就得加工,挤皮去籽卖干货。收干货的挨家挨户问:有枣皮儿卖吗?哦,茱萸我们也叫它枣皮儿。”

皮核分离后,“枣皮儿”被客商收走。喂牛羊的人,入乡串户,一家家游走,将山丘般的茱萸核拉回家,当做牲口过冬的饲料。木质茱萸核添进石槽,牛羊欢快采食,“咯嘣、咯哧”的咀嚼和反刍声,像一支支山村小夜曲,在牲口圈此起彼伏。油性核仁,是否具有“六味地黄丸”里,补肾壮阳之功效?家畜三缄其口。主人说:“反正吃茱萸籽的牛羊肉,我们卖得比山外的价格高。”

山里的光阴慢悠悠,仿佛照在影壁不慌不忙的日头爷。七旬老汉崔国胜,怕自家地里的油菜苗被野猪拱了,他准备去查看,顺便拿着斧头,砍伐地甥边粗壮的红籽树上,旁逸斜出的油枝条。我们邀请他坐下来聊聊。

崔老汉有些遗憾地说:“哎呀,你们来的稍微早了。霜降后,叶子都掉落了,林里、坡上、山层的旮旯,红哇哇的,好看的很。山萸快熟了,快了。”他苍老脸孔的褶皱里,忽然熠熠生光。

崔老汉和山茱萸打了一辈子交道,侃起年轻时候栽植红籽的事,滔滔不绝:“红籽一般在农历九月下种。土壤肥沃的地里打下壕沟,撒进农家肥。怕种籽遭虫害,和药一圪捞,搅拌点种。春天,估摸着清明头吧,苗出来寸把高。发育的好,生长二三年,主干就有老拇指粗细,五年头上能挂果,来年也能摘三五斤。我地里大些的树,今年能收二百来斤生果呢。”

“糠寇”女婿

押水村西南胡板岭西麓山沟,有个叫“下糠寇”的自然庄,村民王扭元的家,就筑在路口。街门边石头院墙上,玉米棒子编成“牛圪铃”,塔起金黄色的庄稼墙,在蓝天底呈现一幅如画风景。茱萸树一棵挨一棵,叶片油亮,果实像珊瑚串成的珠 子,藏在茂密叶底。柿子树从路旁边闪出,向路人致意,柿子果大肉厚,颜色澄黄。秋瓜、山豆角、老黄瓜,一咕嘟一串串爬在青绿秧子上。山里人家,将秋的韵味,统统收进自己的屋舍田畦。

正打量着小院,一位五十来岁的庄稼汉闯进来,他自报家门:“这是我舅舅家,我妈已经八十多岁了……”原来,他是这家主人的外甥马海军,单身一人,和老母亲住在一起。他说:“我自己有两百来株茱萸树,也能卖俩钱呢。村庄出洞口那几家,茱萸树栽的多,人家一年少说也要摘十几吨。”

七十五岁的王扭元,是押水上头村人,二十来岁时,娶回“糠宋”媳妇。媳妇家俩兄弟,一个妹妹,丈母娘常年害病,兄弟姊妹幼小,男当家人要下地干活,无法照顾家里。婚后第二年,扭元夫妇就从原来的穷家,搬到他老婆更牺惶的娘家定居。

“我这个糠宋女婿,落户都五十多年了。”王扭元笑呵呵地说。

土地下户后,人口平均分地六分,王扭元在自家地里,试验着培育茱萸苗。数十年来,夫妻俩同心栽植了500余株山茱萸树,以茱萸为主要经济收入,养活着一大家子人。一年夏季,老婆马小俊打麦子时,迷迷糊糊将手伸进机器里,左胳膊被打麦机从肩膀下齐齐绞断,成了残疾人。她是麻利女人,用剩下的一只右手,屋里田间,坚强地劳作,和丈夫共同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庭。兄弟姊妹和下一代的孩子们,站在他俩肩头,走出大山,过上了好日子。

王扭元家隔溪对岸,生长着一棵800年树龄的老柏树。它静静地矗立在村口,枝繁叶茂,四季青绿,在日升月落的平淡岁月里,听朔风呼啸,观云卷云舒。

深山里的土专家

“岩谷嵌空,林木翁翳。峰峦耸秀,烟水迷离。三山启曜兮,若笔岫之绘文章……诚所谓神仙洞窟之境矣。”天马村民就生活在这样的仙境里。

张小李的老婆正在厨房做午饭,柴火灶蒸着炉面,锅底山豆荚的香气蒸腾着农家麦面,透出山野食材诱人的味道。

他老婆二话不说,盛了满满几大碗炉面,说:“啪(冲)颗鸡蛋给你们配上喝。这是土鸡蛋呀,尝尝,跟你们城里人吃的味道不一样。”

大家拿出手机要扫码付钱,张老汉愣了一下:“山里人不缺吃喝,你们尽饱吃。你看,桌子底下一筐筐啤酒,就是娃供应我的,一年四季断不了我的啤酒,每顿饭我都得喝一瓶。”

张小李说:“山茱萸的事,我说不囫囵。一会儿我领你去土专家那里,让他给你介绍介绍。”

七十八岁的王小婵,是天马村第一批培育山茱萸苗的发起人,他说:“以前的天马村头,孤零零长着一棵山茱萸树,光抽枝条长叶子,不结果。独木难成林啊。1972年我当生产队长时,村人种谷子玉茭,一斤卖七分钱,一亩地年收入二十来块钱。那时候真正穷的不行呀,我们秋天就去蟒河捡山萸,一天捡三五斤,悄悄卖了,弄俩零花钱。后来,看见蟒河人搞山萸发了财,实在让人眼红。我拨出四分半地育山萸苗,第二年周边村庄的人来买苗,一家伙卖了四百块。这就轰动了村里人都开始育苗种植,天马的山茱萸慢慢就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岭头坡上,沟沟凹凹,满眼望去,都是茱萸树。”

上世纪八十年代,脑筋灵活的王小婵,开始跑中药材市场,他到长治、侯马,河南辉县、新乡,安徽毫州,河北安国等等地方,打听到哪里有中药材交易市场,就往哪里跑。“满世界圪转着,给天马的山茱萸找销路。”走南闯北的路上,他结识了许多同道,有的还成了一辈子互通信息的故交。王小婵说:“新乡制药厂的专家张耀庭,年长我一不轮(十二岁),是我的老师。天马的山茱萸拿到制药厂化验,结果成分和蟒河一样样的。张老师称赞山西的茱萸:品质最地道。我每次外出,捎带购买挤皮机器回来,一分钱不加卖给乡邻。桑林的药材市场也带动起来了,一条街都是搞药材生意的。”

善钻研的王小婵,除山茱萸外,还试种天麻、七叶一枝花、淫羊藿等中药材。2014年5月25号,《太行日报》刊登了记者采写他的专访文章“深山里的土专家”,同年,阳城县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优秀乡土人才”的荣誉证书。他还被蟒河镇押水村党支部授予“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如今,这位耄耋老人,每天仍然步履匆忙,发挥余热,为远近的乡亲们分析山茱萸市场行情,指导中药材种植。他儿子接过父亲的衣钵,收购、加工、买卖山茱萸,服务一方百姓。

古树花烟

蟒河村,位于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地带,山围峦嶂,翠锦屏,壑深峡险,瀑泻泉飞。境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金钱豹,十分珍稀。二级保护动物蟒河猕猴,种群繁茂,家族兴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无喙兰,二级保护植物山白树、连香树,均是北方罕见的亚热带树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局地小气候带。四季潮湿温润,海拔在600-1000米之间,终年不结冰,无霜期长达二百余天。境域阳光适宜,雨量充沛,微酸性土壤,腐殖质丰富而疏松,是山茱萸生长的最佳环境。这里是真正的“山茱萸之乡”。

蟒河南部山区,茱萸果被人们昵称山萸肉、萸肉、酸枣肉等。山茱萸树,褐色树皮片状剥落,枝桠干瘦凌散,花簇密匝,生长于小枝顶端,先开花后散叶。

早春二月,山风料峭,河溪冰层尚未完全消融。背风的深林,潮润的壤窝,屋舍地头,涧底泉边,明黄灿烂的茱萸花, 一树树,一簇簇,斜依烟霞,披挂流岚,雾里、风里、山里人的梦里,渐次绽放。

山茱萸的花期约二十来天,清明节后,细雨中落英缤纷,为苏醒的土地,铺一层层金黄细密的花瓣。天蓝、溪碧、山青、枝翠,大自然的巧手,将茱萸花织就的锦缎,裁剪出优雅美丽的霓裳羽衣,装点仙境蟒河。

花的果实,豆青色,米粒大小,藏在树叶的怀里。金玉之精孕育枝头,餐风饮露,饱汲大地的养料,粒粒萸果,由青泛白而浅黄。霜降时节,境域数十万株茱萸树枝干遒劲,果实累累。珍珠般晶莹的萸果,红透蟒河的万里晴空。

蟒河之秋,坤灵碧落,音韵蓬勃!

植物界的长寿者粲若星河,山茱萸树的生命有多繁盛呢?一棵生长于蟒河村洪水庄南背的山萸树,树龄已达五百年。树高约9米,茎围2米余,冠幅直径30余米,单树年产鲜果400余公斤,被誉为“茱萸王”,已录入晋城市古木摄影丛书《古树花烟》。

“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桑林乡境内,砥柱山麓西山村桦树坪菜地圪塔,修筑有一座“药王庙”,供奉唐代医家孙思邈。据传,为避难,孙思邈曾携家眷至此隐居。他白天蓑衣草履,荷锄采药,治病救人。夜晚灯下录方思案,孜孜著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素书》《摄生真录》等等专著,流传杏林,造福后人。且药笺医方,就地取材,或君臣,或佐使,巧用山茱萸起沉疴,除痼疾。百姓感其恩德,世代神庙拜谒,祈福祛灾。

蟒河,是我国秦岭以北最大的山茱萸出产地,也是北方山茱萸唯一的原产区。山茱萸,作为上天赐予人类的药食珍品,在我国医学史上应用悠久。汉代以来,由于其“补力平和,壮阳而助火,滋阴而不腻膈,收敛而不留邪”等特殊功效,被历代医家所钟爱。唐宋时期,医家对山茱萸的补肾作用,认识已经很明确,明、清时期又有所加深。清·《本草新编》记载:“补阴之药未有不偏,胜者亦惟有山萸大补肝肾专而不杂,既无寒热之偏,又无阴阳之背,实为诸补阴之冠。”

《日华子本草》:“山茱萸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鼓。”

《本草求原》:“山茱萸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山茱萸,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主要中药材,其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以山茱萸为主要中药材组成的经验方剂,不胜枚举。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山茱萸的主要成分有:山茱萸甙(即马鞭草甙),番木鳖甙,皂甙、鞣质、果酸、酒石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抗菌、消炎,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肾脏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强心利尿等功能。对伤寒、痢疾有抑制作用,能杀灭恶性肿瘤导致的腹水中的癌细胞,且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阳城蟒河所产山茱萸,色泽鲜红,个大肉厚,质干油润,药味纯正,马钱甙和血色素含量较高,属山茱萸之上品。2006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测试中心等权威机构,依据《中国药典》的测试标准对其进行科学检 测,结果显示:蟒河山茱萸的马钱甙含量为1.332%,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2.2倍,山茱萸果肉中其他有效成分的含量,也远远高出陕西、四川、浙江、河南等产区。蟒河山茱萸在日本、东南亚等地,也享有很高声誉。

“归来得问茱萸女,竞日登高醉几人?”山茱萸酒的酿造,始于宋代。因其在《本草纲目》不可或缺的药用价值,民间历代视为酒中珍品,且列为贡酒。勤劳智慧的蟒河人,开发研制出口感、度数多样的茱萸酒,用于养生保健。

东篱黄菊任花开,浅酌茱萸酒一杯。

携客酩酊重阳醉,流星萤火映蓬莱。

近年来,由政府搭台,以“农户+合作社”的模式,与周边乡邻共同融入“农林文旅康”产业发展。山茱萸,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九月入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谷地河岸,山坡野岭,范桑沟村三万余株山茱萸经济林,在“山萸谷”里染尽层林,领骚深秋。这里,是周穆王修建“范宫”观桑之地,也是先人利用丰茂森林资源,烧木炭制作原始农具“梨境”铁范的制作起源。

老木匠崔红旗的院子里,凿、锯、刨“叮叮当当”。加工出来的产品,案板、擀面杖、高地板凳、椅子……散发着木质的清香。他不时朝门口张望:“五百余株茱萸要摘果,娃们快要回家了。”

养蜂人邻居也在盼望着归家的儿女:“天凉了,地苟苟(蟋蟀)躲在墙根,一夜夜嘀嘀嘀叫。外出的人该回来了。”

“就是那只蟋蟀,在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当代诗人·流沙河《就是那只蟋蟀》)

蟋蟀唱歌的时候,"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山川寂寥,丰草绿绿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宋·欧阳修《秋声赋》)

蟋蟀唱歌的时候,萤火虫提着灯笼来了,“明月入我牖,流光正徘徊”。(魏晋·曹植《明月上高楼》)

蟋蟀唱歌的时候,山茱萸红了,“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见得此风流。”(唐·王昌龄《九月登高》)

蟋蟀唱歌的时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怀乡之离歌,思亲之绝唱。千百年来,令远方游子愁绪万千,望断归雁;留守亲人依门远眺,梦盼佳期;兄弟手足登高醉卧,泪湿衣襟。

菊月与重阳,蟋蟀与茱萸,承载着古老而青春的华夏民族,梦魂萦绕的绵延乡愁!

故乡的山茱萸啊,宛若赤子滴滴眼泪。远古的仙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似望舒佳人至臻至纯的儿女深情!

“九月入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只因有了山茱萸,这里的山水不再寻常!

[编辑:彭欣]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