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清风漫卷书香来。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你最近读书了吗?”“用什么方式读书呢?”近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上晋城市区街头,进行了实地采访。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市民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掏出手机,通过阅读软件开启“屏”上读书时间;戴上耳机,在有声书播讲者的娓娓道来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数字化时代,晋城人有了更多的“悦读”方式。
越来越多人用耳朵“悦读”
“你最近读书了吗?”记者问。
“我没有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读’。我这几年通过听书,已经阅读了200多本书,有经典名著,也有各种人物传记。”市民王莉喜欢用耳朵“悦读”。
王莉并不是个例。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晋城人,把“听书”作为每天完成的打卡项目。云阅读、云视听……便捷的数字服务打开了新的天地,更多元、更智慧的方式让晋城市民从“阅读”走向“悦读”,阅读真正做到了无处不在。
据近年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统计,2022年我国有声读物行业用户数量约为4.2亿,市场规模高达93.7亿元。2023,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国民通过听书来进行阅读。2024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有36.3%的成年人以听书的方式来阅读。新技术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让心灵跟上步伐,即使不用眼睛“看”,也同样能当个读书人。
虽然越来越多人用耳朵“读书”,但还是有人坚持阅读纸质书。他们认为纸质书的书香和触感无法取代。市民张建刚就是其中的一员:“我还是喜欢纸质书,看到有触动的地方,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还能做点笔记。听书只是信息流过大脑,我觉得没办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很多坚持阅读纸质书的人认为,读书人坐拥书城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听书仅仅是快餐文化的代表。
从以前“一卷在手”到如今“一屏万卷”
记者走访发现,不仅有很多人喜欢用耳朵听书,还有很多人喜欢阅读电子书。电子书具备携带方便、存储海量、查阅便捷等优点。“传统的阅读方式需要我们手捧着书,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来阅读纸质书籍,但电子书却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可以随时随地看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知识。”今年大学即将毕业的郭依然说出了喜欢看电子书读者的心声。越来越多的晋城人借助数字阅读的便捷性,随时随地实现知识的获取。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阅读的力量更加彰显。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打开方式”更加生动。从竹简、纸张,到手机、电脑,变化的是信息的传播载体,不变的是人们对优质文化内容的追求。
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介终端的迅猛发展,以电子书、有声阅读、视频讲书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受到我市读者的追捧。记者从市图书馆获悉,2024年,市图书馆数字体验区升级开放,配备了VR沉浸式阅读平台、数字书法台、智能数字人、学习咨询舱、数字阅读一体机、电子书下载机等多项智能应用设备,为我市读者带来了新时代数字阅读的全新体验。数字体验区周免费开放时间达到63小时,暑期月均使用量2万余人次。
身处“快时代”,如何“慢阅读”?
人们正站在人工智能“快时代”的路口,如何沉下心来“慢阅读”?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晋城读者已经在自发实践这种融合路径:公交车上“刷”电子书,下班后读纸质书;网络上看书评导读,再去图书馆翻看原著……传统阅读赋予人们深度、安静与沉淀,数字阅读带来便捷、多元与共享。正是两者的结合,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多元、可持续的阅读生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数字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悄然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契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数字阅读依然需要静下心来、耐着性子,避免“浅尝辄止”式的短平快、碎片化阅读。读者们在乐享数字阅读的同时,还应注意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培养深度阅读的自觉性,保持在书页里探寻智慧的那份专注,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得益彰。
数字化阅读可以节省人们的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快时代”的路口,做到沉下心来“慢阅读”,重要的是读者如何在海量信息资源中吸纳真正的养分,如何弥合信息获得与知识习得、智慧启悟之间的距离,如何主动鉴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拒绝让渡自己思考的权利,从而在阅读中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真正感受文化滋养,实现阅读对自身的提高。(史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