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点燃奋斗之光——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机电产业赋能本土人才成长

一棵树,只有扎根肥沃土地,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一朵花,唯有历经雨露阳光,才能绚丽多彩、芬芳迷人。同样,一个人,只有立足本职岗位,倾心奉献,才能描绘出稳健的成长轨迹。在竞争激烈的制造行业,每位从业者都在为企业的发展拼搏奋进。

在晋城经开区山西宏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经理张瑞芝快步穿梭于生产线间,手中紧握的报表和耳边此起彼伏的沟通声,记录着她忙碌的日常。这位看似柔弱的职场女性,笑容温和却目光坚定,从一名普通财会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企业管理者,一路走来,她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用她脚踏实地的干劲儿,见证着光机电产业的蓬勃发展。

1982年出生的张瑞芝是土生土长的晋城人,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煤矿企业从事财务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那时候每天面对的都是煤炭购销的账目,从没想过自己会和光机电产业打交道。”她回忆道。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张瑞芝毅然跳出舒适圈,辗转多家企业积累管理经验。“那时候也很迷茫,不知道前途在哪。当时许多同事劝我别折腾,但我知道,时代变了,人必须跟着变。”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随着晋城经开区光机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山西宏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引进企业落户晋城经开区金匠园区,张瑞芝以普通财务身份加入初创团队。入职以后,她认真工作、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白天梳理财务流程,晚上钻研生产管理,经常带着卷尺到仓库优化仓储布局,当企业首条自动化生产线投产时,她已能精准报出每个零部件的采购周期和损耗率。

“别人看我管采购、盯生产、抓财务,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都是被产业升级‘逼’出来的。”张瑞芝感慨地说,3年间,她不仅主导建立规范了企业财务体系,还主动参与供应链优化,甚至自学生产管理知识。随着企业年产值不断跃升,她也从“账房先生”蜕变为统筹80多人团队的总经理。

与张瑞芝经历相同的是,今年36岁的赵康康也是在光机电产业园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这位毕业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如今已是山西丰鸿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经理。2005年,赵康康毕业后,先后入职太原、晋城富士康,从最基础的设备维护技术员做起。“那时每天面对的是标准化的流水线,虽然稳定,但总觉得在重复‘别人的技术’。”凭借勤勉与钻研,赵康康逐步晋升为高级职业技工。然而就在这时,他却作出令人意外的选择——跳槽到刚入驻晋城经开区的山西丰鸿实业有限公司,一家刚刚在华北地区布局的智能锁具生产企业。

“放弃世界500强的‘铁饭碗’,亲友们都觉得我不可理喻。”赵康康轻抚着企业最新研发的智能掌纹识别锁笑道,“但我知道,晋城经开区的光机电产业发展态势特别好,这里能让我从‘技术执行者’变成‘创新参与者’。”转型并非易事,他从零开始学习产品外观设计软件,经常深夜比对技术参数,短短两年时间,他不仅参与搭建起了智能化生产线,还参与设计出十几款产品,获得了两项国家产品设计外观专利,助力企业产品功能和颜值双提升。

张瑞芝和赵康康的蜕变轨迹,用一场“家门口的职场跃迁”,诠释着光机电产业为本地人才打开的无限可能,更是晋城经开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战略的生动诠释。锚定发展光机电产业以来,晋城经开区已入驻光机电企业130家。2024年,晋城经开区光机电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2.6%,成为推动晋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是人才生态的质变。数据显示,晋城经开区光机电领域从业人员中,本地籍技术人才占比达35%,平均薪资较传统制造业增长25%。这种深度产教融合正在重塑本土人才格局,2024年,晋城本地院校光机电相关专业招生人数较3年前翻了一番。

“我们不仅要吸引‘候鸟归巢’,更要让‘家燕展翅’。”晋城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赵垠指着一组数据介绍,近年来,全区光机电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截至2024年底,累计孵化本土专利994项,其中发明专利196项,其他专利798项。当产业升级与人才成长同频共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便拥有了最强劲的“双引擎”。在这里,每个“张瑞芝”“赵康康”的职场进阶路,都在为“就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亦能铸辉煌”写下生动注脚。(韩璐)

[编辑:李柯薪]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