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城市城区新华小学以“雷锋精神”为德育内核,以校家社协同为育人路径,积极打造“‘新’火相传·志愿华彩”德育品牌,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学校打造的‘新’火相传·志愿华彩德育品牌,以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刘雨墨的志愿服务事迹为起点,采取‘资源循环+志愿服务+协同育人’的德育模式,通过文化浸润、课程育人与社会实践‘三向发力’,着力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让雷锋精神可感可学可践行。”新华小学校长祁艳芝说。
在新华小学校园东侧,一座承载着精神火种的雷锋文化长廊静静矗立。错落有致的展板上,泛黄的老物件与鲜活的插画交织,展现了雷锋从贫苦孤儿到人民楷模的成长轨迹;烫金语录如星火缀于其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等箴言在光影中流淌。在长廊尾端的版面,实时更新着学校师生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环保公益等活动的照片与数据。“每次走过长廊,都能感受到雷锋叔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温度。”学生们课余时间常常驻足于此,阅读着雷锋的故事,感受着他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
除了雷锋文化长廊,漫步在新华小学校园内,雷锋精神元素随处可见:教室内的“雷锋文化角”;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黑板报;以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刘雨墨命名的“雨墨事迹墙”......“我们通过营造沉浸式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实现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做’,雷锋精神真正内化于心。”祁艳芝表示。
此外,学校还创新评价机制,打破唯分数论,开展“真我少年”评选,从品德、智慧、体育、艺术、劳动五个维度评选出真情少年、真知少年、真心少年、真才少年、真行少年,并在教学楼走廊设置版面,展示事迹。“我们想告诉同学们,榜样并不遥远,榜样就在身边,从而形成人人争当小雷锋的校园新风尚。”祁艳芝说。
从“五育融合”到“知行合一”
主题班会上,老师们通过讲述雷锋的生平事迹、分享雷锋语录、讨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等方式,引导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雷锋精神的价值;创新推出“雷锋漂流日记”活动,同学们轮流记录自己所做的好事和心得体会,并将日记传递给下一位同学,让雷锋精神在同学们之间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雷锋月”期间,各班级精心制作了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了以“我心中的雷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组织了“雷锋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切实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近年来,新华小学以五育融合为框架,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在德育课程中,低年级通过“雷锋故事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共情能力,中年级开展 “雷锋日记续写”活动,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高年级实施“公益项目孵化”计划,培育“社会责任感”;在学科教学中,开发了一系列“问题解决式”志愿服务课程,如数学学科设计义卖定价策略、善款分配方案,语文学科撰写志愿服务倡议书、制作宣传海报等;在体育教育中,开展“亲子运动会”,设置家庭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等“运动 + 公益”特色项目;在美育方面,打造“绘画日记”公益品牌,开设“色彩疗愈画”课程;在劳动课堂上,组织学生“雷锋岗”轮值,管理图书角,养护绿植等。
“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六年级学生张一诺告诉记者,她从雷锋身上学习到了乐于助人的精神。现在,她每天都会主动捡起走廊的垃圾,帮低年级同学搬东西,感觉特别有意义。“我要像雷锋叔叔一样,把温暖藏进帮助别人的每一件小事里。”张一诺说。
让善行走出校园
精美的图书、有趣的玩具、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花卉盆栽、玩具手办……近年来,新华小学定期组织学生将家中闲置物品转化为“爱心商品”,在社区广场、商场开展义卖,并创新引入“雷锋存折”机制,义卖所得善款存入公益账户,用于帮扶困境儿童、孤寡老人,实现“闲置变资源、资源化爱心”。目前,新华小学累计举办义卖18场,筹集善款2万余元,惠及阳城县自闭症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等群体。“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担任‘掌柜’‘收银员’,不仅培养了财商和沟通能力,还能尽己所能地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祁艳芝告诉记者,这是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实践。
在校外实践中,“黄手环计划”为200余名老人发放定位手环;“跳蚤书市”义卖图书500余册,善款化作文具和牛奶送到福利院;走出校园参与“清捡垃圾”“绿化家园”等社区卫生清洁、环保宣传活动;教师志愿服务队每学期走访残疾、留守儿童家庭,送去粮油物资与学业辅导……不少学生纷纷表示:“亲手把温暖传递给他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如今,新华小学的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更强烈了,不少学生已经形成了“随手公益”习惯,学生从“受教者”成长为了“行动者”。同时,在“一对一帮扶”中,学生学会了感恩与责任,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善。
祁艳芝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课程融合,开发“志愿服务+”校本课程,建立“云上雷锋存折”记录学生公益积分,与外校联合推广协同育人模式,让志愿精神代代相传,努力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窦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