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串珠成片 村景焕发新颜——晋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千万工程”,万千气象。2024年,“千万工程”经验在晋城市乡村不断被吸收、被丰富,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对标一流、真抓实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共同绘就新时代“太行山居图”。

聚焦更好,人居环境焕新颜

整齐亮眼的砖红色小洋楼,新颖别致的智慧路灯,干净整洁的街道,行走在城区北石店镇大车渠村,一幅和美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拆了残垣断壁,清走了垃圾,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村里的环境更美了。”近年来,大车渠村以环境整治为着力点,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污水管网改造、拆除违建、绿化提升等工程,对大街小巷约7万平方米的道路进行了铺油,对全村约3万平方米的草坪进行了绿化,沿街所有房屋的外墙、房顶约10万平方米进行了喷漆,对所有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努力刷新乡村“颜值”,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大车渠村这个白马寺山脚下的小村落,用自身的美丽蝶变,为新时代“太行山居图”涂抹新意。

乡村之美,美在颜值。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浪潮中,全市各地干部群众逐渐形成共识:良好的环境是业兴人和的前提。为确保人居环境“一时美”向“长久美”、“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市各地以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各级党政一把手真抓实干,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带头,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泥泞狭窄的土路变成平整宽阔的公路,杂乱不堪的垃圾场变成文化广场,风格各异的文化墙、彩绘墙成为村庄的新景观……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扭转,村庄环境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真正做到了“城市乡村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

在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同时,全市上下稳步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生态绿化品质提升等行动,特别是以沁丹两河沿线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对286个重点村实施“改污、改厕、改水”一体推进,完成户厕改造680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3%;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8%,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如今,一座座美丽村庄如明珠般洒落在太行山脚下、沁丹两河之畔,以蝶变之姿展现出乡村之美。

锚定更优,产业兴旺促发展

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冷链运输为一体的三文鱼产业链,不仅满足了离海很远的山西人的“口福”,还“跃”出三晋大地,走向了全国;

阳城县作为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聚焦茱萸文化、种植生产、开发加工、品牌销售等全产业链,突出科技赋能、品牌驱动、文化引领,以福南春等龙头企业为带动,推动山茱萸产业发展,先后开发十余种系列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放大了品牌知名度;

陵川县连翘分布总面积达118.6万亩,年产连翘鲜果约6500吨,占到了全国的1/4,围绕连翘精深化加工、多层次增值目标,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强力引入精深加工“链主”企业,开辟了一条“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4年,晋城市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推动“6+3”特优产业全链条发展,新认定丰益来农、朔增牧业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新增龙谷仓、绿之金等省级龙头企业10家、总数达到59家。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35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占全省1/3多,生猪、家禽等11条“6+3”特优农业重点链成型成势。2024年,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99.69亿元、同比增长17.71%。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晋城市立足地方产业特色,统筹品牌发展规划,持续擦亮叫响党参、大黄梨,山茱萸,蜂蜜等“太行一号”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做大农村电商、庭院经济、乡村文创等新业态,带动农民入链增收,创新推广订单生产、入股合作、联合联营、社会化服务等联农带农模式,深化拓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全市超1/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一半以上的村达到50万元、3/4的村达到3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同时,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把农业、农村、农民纳入文旅康养业态和产业链中,已建成355公里的支线、环线和连接线,“一主三线”旅游路网全面成型,实现了城景通、景景通。去年辐射带动739个村、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人,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康养饭”,走上了“康养路”。

对标更高,创新治理提效能

办好农村的事,不能局限于农村,要把农村和城市看作有机整体,统筹协调、系统推进,这是浙江推进“千万工程”得出的经验。2024年,全市各地紧紧把握“千万工程”统筹城乡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0分钟就能进城,5分钟就能上高速。”高平市神农镇的村民都说,他们过上了和市民一样的好生活。的确,在神农镇,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供水、供气、供暖、改厕、污水处理“一体化”接入城市管网,设立“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生活垃圾“日清、日运、零填埋”;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标”,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完备的教育体系,标准化建设了卫生院、养老院,23个村级卫生室全部提升改造,户户签约“家庭医生”;全镇共有各类商超300余家,物流快递站点实行一体化配送,“15分钟商贸服务圈”让群众就近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和“一站式”调解中心和规范化综治中心,让群众遇事最多跑一地、说理只进一扇门。

变化不只是神农镇。循着“千万工程”的路子,一年多来,晋城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治理、要素流动“五个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共同繁荣。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也是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下大力气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进一步建强基层队伍,下派机关干部任“第一书记”,选派乡村干部跨村任职,为每村招聘一名大学生到村工作;进一步夯实网格基础,推动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科学划分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攀升。同时,坚持多元资金投入、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晋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成片,新风扑面而来……晋城实践印证了“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2024年6月,中国乡村发展协会组织高规格专家团队深入晋城市考察调研,评价晋城市“最有条件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市域示范样板”。

未来,晋城市将继续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为建设北方地区示范市探索路子、树立样板,让太行山区的“万千变化”成为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记者闫妮莎

[编辑:彭欣]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