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说晋城>
【网络中国节·元宵】平城舞龙:穿越古今,传统非遗的时代新章
2025-02-14 18:41:24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图为平城舞龙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宋岳廷)2月13日(正月十六),山西陵川平城,夜幕被喜庆的氛围晕染。街头巷尾,早早便聚满了翘首以盼的人群,他们期待着一场与古老传统的盛大约会——舞龙表演。

千年传承,龙耀非遗之光

平城舞龙,这一承载着平城千年历史记忆的非遗技艺,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它起源于农耕时代,彼时的人们为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灵巧双手以纸为鳞、以竹为骨,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纸龙。每逢元宵佳节,村民们便舞起纸龙,锣鼓喧天中,纸龙腾飞,寓意祥瑞降临。

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响起,舞龙队伍登场。只见纸龙在夜色照耀下,鳞片闪烁着金色光芒,仿佛瞬间苏醒。舞龙者身着鲜艳传统服饰,步伐矫健,默契配合。龙头高昂,似要直上云霄,龙身蜿蜒灵动,如蛟龙出海,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舞龙队的老师傅赵大爷,已年过六旬,从事舞龙表演四十余载。赵大爷感慨地说:“从我爷爷那辈起,家里就传承着这舞龙的手艺。这么多年,每年元宵舞龙,就像和老朋友的约定,少了它,这年都不完整。现在看到这么多人爱看,年轻人也愿意学,我这心里啊,别提多高兴了。”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非遗的深情礼赞。

平城舞龙,有何独特魅力?

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平城沉浸在舞龙带来的欢乐海洋中。平城舞龙,有何独特魅力?

制作工艺上,龙身以本地柔韧竹篾为骨,龙鳞仿若片片,纹路细腻,龙头雕刻更是栩栩如生,双目炯炯有神,龙须飘逸灵动。表演时,舞者通过精湛技艺,让龙呈现出“蛟龙漫游”“龙头钻档”等多样姿态,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将龙的威武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平城是双龙舞,引龙的是蜘蛛。仿佛蜘蛛以独特的“丝线”牵引着巨龙,两者互动默契,配合精妙绝伦。

蜘蛛象征着智慧与灵巧,龙则代表着力量与祥瑞。“蜘蛛引龙”寓意着以智慧引导强大力量,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表演形式上,“龙出洞”这一套路独树一帜。“龙出洞”讲究“三进三出”,每次龙身的探进探出,都蕴含着平城人谦虚谨慎的态度。在看似反复的动作里,龙的每一次前行都带着审视与思考,如同平城人在面对机遇与挑战时,不盲目冒进,而是谨慎权衡。当龙彻底“出洞”,便不再走回头路。这一独特设定,彰显着平城人敢闯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旦确定方向,便义无反顾地前行,绝不退缩。

人群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李大爷,他特地从千里之外的城市赶来。李大爷激动地说:“小时候在平城长大,对舞龙念念不忘。现在虽然在外地生活,但每年都盼着回来看看。这舞龙,就是咱平城的魂,看到它,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满满的都是回忆。”这便是舞龙的魅力,传递着欢乐,凝聚着人心。

创新传承,龙行时代征程

在时代浪潮中,平城舞龙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创新传承之路。

如今的平城舞龙,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表演时,巨龙周身烟花绚烂绽放,五彩烟火与龙身交相辉映,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龙嘴不仅能吐出朦胧雾气,营造神秘意境,更有火焰喷射而出,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平城舞龙,既有“传统范”更有“活力味”。

为了让这一非遗技艺后继有人,当地学校将纸龙舞龙纳入特色课程,邀请老艺人授课,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记者采访到一位小学生,他开心地说:“我特别喜欢舞龙,感觉可威风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是中国的非遗,我要好好学,以后把它传下去。”

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平城纸龙舞龙的精彩视频广泛传播,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友人的关注。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平城舞龙的风采。

正月十二到十六的平城舞龙表演,不仅是一场节日庆典,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古老的非遗在时代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彭欣]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