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魅力】非遗展演贺新春

拉洋片、吃糖画、赏皮影、看英歌舞……今年春节,晋城城市新地标——东滩会热闹非凡。来自北京、广东、贵州等地的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各显神通”,轮番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让广大游客和市民在品味全国各地的非遗中,尽享地道中国年。

“既惊喜又震撼!没想到在晋城还能看到广东的英歌舞。”东北游客王女士一边看、一边为孩子讲解英歌舞的由来,“这种舞又叫中国战舞,多流行于广东一带,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歌颂扶正压邪、团结战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

顺着王女士的目光,身着彩衣、面绘脸谱的数十名舞者,手持双槌踏着鼓点翻飞跳跃、大开大合,锣鼓声、击槌声、呐喊声排山倒海。现场不少观众跟着节奏鼓掌呐喊,甚至一路追拍。“以前在广东看过英歌舞,这次晋城的表演也毫不逊色,一看就把精华部分表现了出来。带劲的音乐和整齐划一的步伐,春节的气氛一下子迎面扑来。”

“孙悟空和八戒,保护着那唐三藏,扬鞭策马奔西天,述说此处算一段……”转过喧闹的英歌戏台,一方红漆木箱前围满了撅着屁股、踮脚张望的孩童,来自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拉洋片传承人周其山则立在一旁,结合相声、板书等多种形式,绘声绘色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拉洋片太好看了,爸爸!一个小盒子就能看到孙悟空和猪八戒。”市民刘先生带着孩子逛东滩会,一看到拉洋片,便迫不及待地和孩子一起亲身体验了一回:“拉洋片属于我们童年的记忆,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还能遇到这种绝活儿,感觉传统的年味又回来了。”

“拉洋片又称为西洋镜,流传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以前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更没有手机,人们就是看洋片……”周其山在讲述《西游记》的同时,还不忘普及传统民俗文化。据他介绍,拉洋片表演非常受欢迎,已经从正月初一排到了正月十七。“我切身感受到了晋城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拉洋片的隔壁,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也格外受小朋友欢迎。只见同样来自北京的糖画传承人孙霞将熬好的糖浆高高举起,如挥毫泼墨般将琥珀色糖浆倾倒下来。“蛇年主题作品要突出盘的形态,运勺必须快而稳。”顷刻间几个来回,一条栩栩如生的糖画蛇便灵动地呈现眼前。

两个小女孩早早便挤在摊位前,一边看手艺人做糖画,一边盘算着吃什么。“我这个蝴蝶好吃。”“我这个蛇更好吃。”“我还要吃一只兔子”……孩子们高兴地“攀比”,让春节的年味更加具象化。

更让大家惊奇的是,非遗糖画传承人孙霞不仅能做出各色可爱的动物糖画,还能根据顾客的喜好,点单式制作糖画,“有人要做汽车,有人要做步枪,有人要做洋娃娃,但要得最多的还是生肖蛇。”孙霞制作糖画手法娴熟,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今年生意格外好,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700多根。”

尝一口甜蜜糖画继续向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映入眼帘。来自贵州的非遗皮影戏传承人周建红手持竹签,轻轻一挑,威风凛凛的“美猴王”便凌空翻了一个筋斗,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

“传统的皮影是用驴皮制作,现在则用牛皮来代替。”周建红不仅带来了精彩的皮影戏,还亲自教授观众如何耍皮影。“皮影要‘活’,关键在手。如果一个角色在说话,就摇一摇手柄,让它的头动起来,谁说话谁摇头。”在周建红的教导下,跃跃欲试的观众现场表演了一出皮影戏《龟兔赛跑》,“真是太惊喜了,没想到看了皮影戏后,还能亲自参与演一场皮影戏。”市民赵女士兴奋地说,这个年过得不同寻常,希望这样的传统年味能够代代相传。

除了英歌舞、拉洋片、皮影戏,东滩会还集中展演了烧箔画、画糖画、竹编画等一系列非遗活动。广大游客和市民在欣赏非遗表演,品尝非遗美食,学习非遗知识中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地道中国年。

“今年是首个非遗春节。为了让非遗添年味,我们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不仅展示了山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邀请了全国各地的非遗大拿前来展示技艺。”东滩会工作人员张琴琴告诉记者,非遗展演将持续整个正月,为市民和游客欢度春节营造浓厚氛围。(记者裴囡囡)

[编辑:彭欣]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