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乡

越缫文雅,传承千年。抽丝缠卷缫丝,一股浓厚的文化底蕴晕染于绸缎。阳城县作为传统蚕丝的代表,已融入世世代代社会诸多方面。

自儿时记忆初,奶奶总会养蚕和缫丝,身上似乎也笼罩着一缕蚕丝,朦胧而明亮。那蚕丝薄而透明,浸透着老家的宁静与祥和。那时的我,最喜欢穿梭于老屋前后,围绕在奶奶身侧看她喂着蚕,特别是结茧时,那一片片丝网也网住了童年回忆,那乡丝便成了浓浓的乡思。

犹记春末时,我总喜欢悄悄的推开门,静静的趴在奶奶身边,便定有一缕丝随风飘荡,迎着桑叶的清香,我的视线也随之迁移,飘入我的记忆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那个靓丽时节,奶奶总是摘下新的桑叶,叶脉上或沾着点点滴雨露,奶奶将枝上叶尽数取下,轻轻撕碎,投喂给将“自作茧缚”的蚕宝宝,看着奶奶的点点欣喜,我的心中总有莫名的欣喜。忙毕,奶奶在小憩中,灶上还沸腾着一瓦罐热茶,屋内水汽朦胧,窗外的杂树摩挲,偶有一两枝桑条,轻柔婆娑。

夏末,桑树即将重回泥土之日,蚕宝宝历经数天终于开始结茧,白丝星星点点,朦胧的笼罩着。奶奶一手将蚕数尽卷缠于木棍之上,放入水中慢慢加热。我静静的看着锅中那白净净之物于锅中上下起伏,好若一群芳花在锅中翻滚。待到片刻后,奶奶开始正式缫丝,双手上下起伏,不一会儿便大功告成。我总是一边惊叹,一边用稚嫩嫩的小手抚摸着那留在我心中的蚕片,仿佛也在触摸着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

奶奶看着我对此感兴趣,指着蚕丝,抚着我的头说:“阳城蚕茧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追溯至商周时代,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有种桑养蚕的痕迹,要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来,才不算白度一生”。爷爷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孩子,你呀,可不能让中国文化流失,要好好的把他们传承下去呀”。我呆呆地听着两位老人的叮嘱,眼前薄薄的蚕丝好像也庄重起来,一股浓厚的文化底蕴也蔓延开来。

一缕丝点亮家乡的特产,一片叶传承中国文化。我的记忆被蚕桑网住,却在中国文化中开出了新的枝芽,陪伴我一路前行,踏着先人的脚步,恒久而靡坚!(史臣梁)

[编辑:彭欣]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