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晋城市公安局城区分局泽州路派出所因纵贯市区南北的中轴线泽州路而得名,承担着市委市政府及其周边的安全保卫和治安管理工作,共有民警13名、辅警14名,辖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32家,学校7所,常住人口2.24万人,流动人口0.8万人,区位特殊、责任重大。
近年来,泽州路派出所立足实际,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警务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为载体,树牢主防理念,做实预防警务,不断在“四色”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了维护辖区稳定、守护一方平安、服务人民群众工作水平,2012年评为一级公安派出所,多次荣获先进党支部、工作标兵单位等称号。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擦亮政治“底色”
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扎实的党建工作,引领和推进各项公安工作。
聚合引领力,打造“最强党支部”。通过抓规范,抓学习、抓纪律,一活动,深入推行“一学一唱四对照五报告”支部工作法、“三必三强六有”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读书分享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观影日、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着力营造“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警营氛围,进一步激发了队伍活力,提升了创造力。
聚合向心力,打造“温暖党支部”。设立了党建活动室、心理疏导室、文化阅览室,让民警在所里的办公生活环境像家一样温暖。实行“老警+新警”“党员民警+普通民警”“民警+辅警”这种“传帮带”的方式,不断提升民警综合素质,也激发公安队伍活力。
聚合创新力,打造“延伸党支部”。以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副书记为契机,每个社区警务室都成立党小组,网格员、信息员和平安志愿者为成员,与社区结成党建联盟,一起上党课、开展党日活动,实现党建和警务工作融合。
围绕政治中心,构建圈层防控,磨亮公安“本色”
构建“核心、周边、远端”三层防控体系。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划定泽州会堂、晋城市广播电视台、物贸广场的圈层管控区域,向外辐射500米的远端过滤,按照“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原则,以联勤武装巡逻确保“核心”绝对安全,以派出所常态化巡逻确保“周边”秩序良好,以巡警最小作战单位“动中备勤”,确保“远端”快速反应。
织密“空中、地面、网络”三张防控网络。综合指挥室组建视频巡查小组,整合平台视频监控476路,常态化对重点场所以及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视频轮巡,及时发现社会面动态、预警案事件,调度巡逻警力处置。今年以来,根据视频巡查,调度警力依法妥善处置各类案事件23起。每日动态收集辖区各类警情、社情、街面巡逻等信息,按照日会商、周研判、月分析制度,形成研判报告和分析材料,确保全体民警辅警对辖区治安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并对可能发生的案事件提前预警、制定措施,有效服务了决策部署,指导了工作实战。形成“守点、连线、扩面”三大防控格局。在市政府门前设立市政府警务站,压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设置专门人员24小时驻扎,组建快反最小作战单元和无人机小组,每日对周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部警巡逻,以巡促防、动中备勤,并严格按照“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切实做好应急处突准备。
落实主防责任,推进预防警务,点亮警民“暖色”
强化派出所主防理念,将警力下沉、服务前移作为工作重点,推进社区警务室规范建设,真正把社区警务室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第一平台、维护稳定的第一阵地、防控风险的第一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
三个抓手落实主防职责。一是抓两队一室运行模式。扎实推进“两队一室”运行模式,形成了综合指挥室“中枢”引擎,社区警务队、案件办理队“两翼”齐飞的警务运行机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主动预防、提前干预、减少发案上,把警力投入到精密防范、精细管控、精准打击、精致服务上。二是抓示范警务室创建。将社区警务室工作细化为十个方面28项具体任务,今年分局组织的“示范警务室”创建评比中,该所康乐社区警务室综合评比排名第一,同时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原则,正在积极推进建东巷警务室、凤翔警务室创建第二批示范警务室。三是抓网格化管理。将各小区科学合理分片划区,按照“一户一档”“一店一档”模式,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分色分类标注,强化了对重点单位、九小场所、沿街门店和出租房屋的管理监督。
三项机制做实社区警务。一是建立考核机制。按照分局《“两队一室”警务机制工作规范》要求,实行派出所月通报,强所办季度考,分局年终评比工作机制,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二是建立检验机制。以五化大巡防工作为抓手,把将警情、压发案作为衡量社区警务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准。三是建立抽查机制。以警务室为单位绘制电子地图,实现社区概貌、人口分布及单位场所地理位置等信息一张图展示,实现了图像与数据、数据与人员、人员与事物的整体互联,通过在图上随机抽查方式,考核社区民警对辖区的熟悉率。
三个结合打造警务团队。一是大力推进警网融合。4个警务室构建了“1+2+N”的警网融合模式,将警网融合事项细化为8个方面12条具体任务,协调街道办事处从对网格员的考核中抽出25分专门由社区民警考核,确保警网融合发挥作用。二是大力推进专群结合。组建了200余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在所内设立平安志愿者服务站,按照分局《平安志愿者积分奖励办法》,通过参与活动、积分奖励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推进警保联合。针对辖区娱乐场所多、党政机关多、企事业单位多的特点,充分吸纳各单位保安组成联动小组,发挥信息员、巡防员等作用,构建“社会联控”新模式。
强化综合治理,真情利民惠民,做亮民生“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进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
实施三大工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一是大力开展降警情压发案工程。综合指挥室建立了汇聚→流转→指令→盯办→反馈的一体化流程、闭环式管理,日梳理、周分析、月汇总三级会商,根据研判结果分为“红黄蓝绿”四级,实现了对辖区治安形势的精准防控。今年以来,接警同比去年减少418起,下降17.54%,其中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13.63%,治安类警情同比下降24.46%。二是大力开展重复警情治理工程。定期梳理家庭、婚恋、邻里等易“民转刑”重点警情和重复警情,锁定背后隐藏的复杂矛盾纠纷、重大风险隐患和违法犯罪线索,实行重复报警必研判、涉事人员必核查、风险隐患必评估、回访结果必反馈、重大纠纷必报告、值班领导必跟踪制度,落实一事一策、分类干预、跟踪督办。今年以来化解重复警情12起。三是大力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程。全面加强各类治安要素管控,用好“一书一函一报告”及时提醒整改,从源头上消除各类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对于存在重大隐患的。今年以来,已下发“一书一函一报告”227份,关停行业场所7家。
紧扣三个环节,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一是紧盯事前预警研判环节。结合每日警情研判报告,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矛盾纠纷的综合研判分析,针对每一起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复警情逐一开展风险评估,建立矛盾纠纷台账,精准研判各类社会矛盾和重要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化解建议,切实做到矛盾纠纷由“事后调”向“事前防”转变。二是紧盯事中化解消除环节。树立“首善”调解理念,组建40人的“大调解团”,根据不同矛盾纠纷背景,灵活组成“调解专班”,协调司法部门建立每周一、五“律师进所制度”,最大程度化解矛盾纠纷,共调处矛盾纠纷300余起,调处率达98%。紧盯事后回访巩固环节。为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确保矛盾纠纷不再“反弹”,持续强化案件回访机制,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主动向后延伸,加强警民沟通,巩固调解工作成效,真正实现双向交流,调处回访率达到100%。
推行三微治理,全面提升民生警务水平。一是开展“微整治”。建立了“公安+”联动共治机制,会同街道、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对建东巷等治安乱点开展集中清查整治行动。针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推出群租房一院一二维码自主登记模式,为每个出租户制作二维码登记牌,方便承租人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扫码登记上传信息,社区民警则实时后台收集信息,确保流动人口“人来登记、人走注销”。针对棋牌室管理混乱警情较多问题,出台了《棋牌室经营规范》,组织14家棋牌室业主召开会议,进一步强化治安管理。经过综合治理,建东巷警情由日均2.9起警情降为日均0.2起。二是实施“微警务”。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虚拟体验馆,通过VR体验仪再现吸毒、火灾、电诈场景,将警务宣传生动起来;通过设置仿真毒品展示区,让群众直观了解到毒品的种类、外观、特性和吸毒工具,教育群众远离毒品。三是创新“微服务”。推出手续齐全立即办、手续不全限时办、行动不便上门办、特殊群体优先办、要事急事特殊办、客观原因登记办、假日期间预约办的七办承诺制。建立走失类警情三级响应集群作战机制,通过所级层面视频监控找,局级层面调动街面警力巡查,外部资源层面协调广播电台、公益寻人平台发布寻人启事等七项举措,全时响应,集群作战,最快速度找回走失人员,今年以来,运用该机制救助走失老人、儿童等8人。
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泽州路派出所将继续砥砺前行、不辱使命,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发扬光大,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派出所工作目标。(晋城市城区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