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点,城区义警协会的义警准时赶到新华小学门口,针对道路拥堵问题,在学校门口义务指挥交通。义警交警护航、家长志愿者护导,使上放学秩序变得井井有条。这一幕,在城区各学校每天都会出现。
城区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构建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主抓、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这句话不仅仅停留在文件中,更多的是落实在行动上。
创新机制 打造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大本营”
多年来,城区紧紧围绕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摸索、实践、改进、完善以“教联体”为载体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探寻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的新模式。
2024年1月,城区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以此为契机,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部署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条件保障,推动实验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成立“晋城市城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督促社区配合学校成立“教联体”。逐步完善“区级—校级—年级—班级”的四级工作机制,保障协同育人行动的实施。成立区级“教联体指导服务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帮助社会组织成立区级“家委会联合会”“志愿者调度中心”,配备专业人员,推进工作专业化。
全区评出17所区级校家社协同育人“领航学校”,引领城区校家社协同育人从“试点探索”迈向“全区提质”新阶段。同时,在凤凰小学创设区级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服务中心”,集协同育人的“神经中枢”、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阅读交流中心于一体,构建起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平台。
今年,在市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城区关工委、城区教育局牵头,城区实验校代表赴山东观摩取经。市、区两级关工委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为推动城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关工委、教育局、妇联等相关单位与企业、社区协同合作、积极落实,目前,城区已经将育人从学校‘独唱’,变为校家社‘合奏’。”采访中,城区关工委主任李补林这样说。
学校主导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主阵地”
近日,凤台小学一名家长,走进课堂,坐在教室后排当起了“学生”。
“和孩子一起上课,让我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了解得更深了,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这名家长对记者说。
这是凤台小学“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的一幕。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协同育人中起主导作用。在城区,学校主导的家校协同育人活动丰富多彩。
在新华小学,记者了解到,该校开设父母成长学堂,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专业父母课程,建立学科答疑团队,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专业的学科答疑。
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教育问题,凤鸣小学的家长学校每年开设8次专题课程。邀请专家讲解“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习惯养成20法”等,受到家长好评。
开发区中心校以课题为引领,组建专家团队,纵向研发心理健康、家风建设等专业化、特色化的家长课程体系,形成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做到了“孩子入学,家长入校”。
晋城八中通过家委驻校参与教育、家长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为家长和学校架起沟通的桥梁。
……
“学校的主导作用,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搭建平台、专业引领。”据城区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焦晋丽介绍,通过规范家长学校课程、建立家委驻校制度、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城区已形成“沟通有渠道、指导有内容、反馈有机制”的家校协同闭环。
家长参与 激活家庭教育“内驱力”
在城区,家长不再是教育的“局外人”。通过多元活动设计,越来越多家长从“被教育者”转变为“共同育人者”。
凤台幼儿园的亲子绘本剧展演堪称典范。每学期末,家长与孩子共同改编绘本、编排剧目,从道具制作到舞台表演全程参与。凤台幼儿园园长焦晋汾说,这种沉浸式参与,让家庭教育从“说教”变为“示范”。
走进晋城八中,记者看到,168班学生毕雯茜的家长,正忙着维持秩序。这名家长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家长进入学校,参与学校的工作,维持课间秩序、检查卫生、协助老师做好教育教学等工作。
像毕雯茜一样的家长在城区各学校还有很多。他们走进学校,通过“家长进课堂”“家庭教育沙龙”“亲子运动会”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学校的管理,促进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信互通。
多年来,城区各校依托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沙龙等,积极引导广大家长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影响、优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2021年以来,已有6000余名家长走进学校,带来各领域知识,城区“家长课堂”家校共育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
社会协同 凝聚多元育人“聚能环”
教育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各方“协同作战”。城区统筹各类社会资源,构建起“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网络。
在研学实践领域,城区借助晋城博物馆、长江支队纪念林、洞头村、富士康、祥达、兰花醋厂等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设计全区中小学研学路线,打造“红色课堂”“田间课堂”“匠心课堂”等沉浸式实践,各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中,凤鸣中学的“小小讲解员”活动,深受家长和社会好评。三年来,市博物馆与凤鸣中学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累计培养120余名学生讲解员,服务参观群众超过5000人次。
协同育人社区的作用同样关键。凤凰山矿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暖心服务,社区“两委”成员带头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在辖区学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远离黑恶势力》等活动。
东圣社区开展的“五点半课堂”,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提供作业辅导、兴趣活动,自2020年开课以来,共服务学生1000余人次。
不仅如此,城区关工委、教育局、妇联、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开展“优秀社会育人资源进校园”行动。“五老”、法治副校长、心理健康专家、消防指导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社会育人力量走进校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传统文化等,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2024年以来,开展各类进校园活动共计185场,通过多部门联动,凝聚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育人合力。(记者 吴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