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林:刺绣里的华彩人生

高平绣活,这门古老的汉族刺绣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中期,以其色彩强烈、变形夸张、构图巧妙、布局饱满的艺术特色流传至今,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平,这门技艺的唯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翠林,正在用手中的丝丝缕缕织出刺绣艺术的华彩人生。

缘起 从入门启蒙到崭露头角

年过不惑的赵翠林仍然清晰记得,年幼的她看着妈妈灵巧的手中剪刀翻飞,一幅幅精美的剪纸活灵活现,爸爸笔下龙蛇飞舞,书法作品气势不凡。自幼受到艺术熏陶,让赵翠林从小就爱上了绘画和刺绣。赵翠林所在的魏庄村有刺绣的传统,她从跟着大家做一些简单的绣活开始,刺绣水平稳步增长,很快,简单的工作已不能满足她,赵翠林前往开封进行了系统学习,又在苏州、广州等地博取各家刺绣所长,手艺突飞猛进,很快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时,一位省里的专家点醒了她:“你一直做别人的东西,做得再好也是苏绣。你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赵翠林猛然惊醒,于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她没事就去博物馆看,去民间找老艺人学,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2015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赵翠林接到山西省博物馆集中修复五百多顶不同童帽的任务,她一下就沉醉在先辈巧匠的千百种奇思妙想中,随着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和废寝忘食的潜心研发,赵翠林于2019年创作出了“刺绣童帽系列”,并荣获首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新锐奖。

传承 从乡村绣娘到工美大师

在追求刺绣艺术的道路上,赵翠林并不是一人独行。早在去开封学习汴绣的时候,她发现开封仅个人家庭作坊就有四十多家,那么多的农村妇女通过绣花就能挣钱,自己村里的乡亲们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她一回到高平就把赋闲在家的农村姐妹们聚集起来,带着村里的妇女们接订单做刺绣。大家拿起手中针线,参与熟悉的绣活制作,每人每月可增收三千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拿到一笔不菲的收入。看到绣活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认可,赵翠林干脆创办了高平凤林刺绣厂,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多人跟着她干,一时间,大量精美绝伦的绣活从这里涌向全国。刺绣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在大量订单的锻炼和赵翠林的悉心传授下,凤林刺绣厂多年来共培训出了300多名绣娘,其中更是涌现出了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还有6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匠心 从独创研发到传世名作

经过多年努力,赵翠林的刺绣产品已经从最初的“订单式”供应,转型为了现今以研究为主的“创作式”研发。2013年以来,凤林刺绣厂先后与山西师范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高平绣活”学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系列10余个,产品包括观赏、收藏、旅游等多个系列,覆盖服装、家居、婚嫁用品等多个领域,深受市场青睐。现在,刺绣技艺已经充分成熟的赵翠林有了更高的追求。最近五年,她正作为主绣人全力创作《开化寺壁画》,力求在这幅大型刺绣作品中,把高平绣活的传统技艺与国宝级文物中蕴含的卓越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在展现高平绣活高超的针法和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将山西和高平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来。为了实现这个愿景,赵翠林和她的团队不计时间、不计成本,只求质量,只求能绣出好作品来。举例来说,在丝线选择上,为了再现大宋壁画的气象与神韵,赵翠林专门购置了金线运用其中,让壁画细节生动华贵、熠熠生辉。高平绣活,这一古老而精美的传统手工艺,正以独特的魅力在高平市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一路走来,今天的赵翠林作为高平市手工艺领域的杰出代表,已入选2022年度全国百大非遗人物,作品远销港澳乃至欧洲,不断斩获中国工艺美术展百合新锐奖、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奖等工艺最高奖项,其中《事事如意》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展示。未来的她,将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让高平绣活这门绝技从高平这座小城启程,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编辑:李柯薪]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