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双十一”是一年中商品降价力度最大的活动。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然而消费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近日,多名消费者向本报记者反映,多家电商平台存在促销陷阱,如:部分商品在“双十一”前后存在价格“先涨后降”、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商家各种理由拒绝“价保”、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
A预售价比直接下单更贵
按照天猫发布的“双十一”活动消费规则,本次“双十一”主要分为官方预售和现货售卖两种活动形式。第一波预售活动开启于10月14日晚上8点,也是天猫2024年“双十一”的第一轮活动,备受消费者关注。
从10月14日晚8点至10月21日下午6点,用户可以支付定金,参与预售产品的优惠活动。支付定金的用户还需要在10月21日晚8点至10月24日晚12点前的“尾款期”,为下定金的产品支付剩余尾款,如果在该期限内未支付,定金将无法退还。
“我预售时买的化妆品,怎么刚付完尾款,还没过一个礼拜,就降价了呢?”近日,市民王女士向记者吐槽了自己的遭遇。10月14日,王女士在“双十一”第一波预售时,就预付了定金70元购买了一款化妆品,在10月24日付了尾款之后,随之商品也很快邮寄到手。“我一直在用这款化妆品,觉得预售肯定是比后面的活动更便宜,毕竟又要先下定金又要按时付尾款。”可没想到,10月29日王女士偶然又打开了商品链接,发现此款商品价格竟然降至469元,比自己提前预付定金最后实付499元还便宜30元,“感觉自己被割了‘韭菜’。”
针对上述情况,记者联系天猫售后平台,该平台客服人员表示,如果出现预售价格比实际下单价格更贵的情况,建议消费者退款,然后再重新下单购买。
B商家纷纷回避“价保”
在“双十一”的狂欢中,直播间卖货声势浩大。为刺激消费者下单,电商平台商家纷纷上线“价保”“买贵就赔”服务。然而,“保价服务”看起来很美,但平台和商家的保价规定复杂繁多,消费者想顺利申请价保、退差价阻碍重重。市民郭先生就遭遇了这种烦心事。
“好久没参加‘双十一’活动了,本来想买一件衣服,在抖音直播间主播说299元,还保价‘双十一’,我没多想就买了下来。”近日,郭先生向记者投诉说,衣服到手后不久,他闲暇之余再看此商品时,发现有个30元的优惠券,领完券拍到手是269元。“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买贵了。”
随后,郭先生就咨询商家客服申请保价退差价,但被商家拒绝了。“我提供了预售产品和直接购买的截图,很明显,直接购买比我预售买的便宜了30块钱,但客服说系统计算无差价,因为有一些满减、优惠券是平台发的不算,所以不能退差价。”郭先生表示,联系抖音客服也没得到解决,又因自己已经摘了吊牌无法退货,最终只能作罢。
C多方发力规范经营促销行为
记者了解到,此前中消协曾发布了一则《2023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十大消费投诉热点”的第一条就是“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其中发布了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的五大问题,比如“最低价”宣传不属实,商家宣传预售商品的价格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预售商品不价保,经营者在预售时承诺商品全程价保,预售结束后又通过发放优惠券或补贴的形式变相降价,并以补贴或优惠券不参加价保为由拒绝价保。
商家在价格上做文章,表面给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折扣,实际上却是“假优惠”,这无疑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对此,电商平台和商家需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业内人士建议,电商平台可以进一步优化简化满减、折扣等促销规则,避免设置过于复杂的条件,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透明化价格信息,确保价格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虚假折扣和价格欺诈行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客服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
同时,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性,仔细阅读商品信息和促销规则,避免被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所迷惑。消费者还应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购物。
最后,本报记者提醒,消费者发现可能受到价格欺诈时,要及时截图保存促销前后的价格对比、聊天记录、宣传图以及消费记录、付款凭证等,以便依法维权。(记者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