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以来,晋城市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大风天气频发,农田土壤墒情持续走低。面对严峻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农民积极行动,通过调度水源、抗旱喷防、旱播育秧等方式,打响了一场“抗旱、保夏粮、保春播”的攻坚战。
“政策+服务”,构建抗旱双体系
近日,在泽州县高都镇东顿村的田地里,晋城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技师郭伟认真察看土壤墒情。他担心地说:“20公分都没有看到墒,得赶紧想办法浇水!今年持续的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小。”
为了应对旱情,4月7日,晋城市政府召开抗旱工作视频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4月22日,全市启动抗旱三级应急响应,各县(市、区)全面进入抗旱应急状态,农业、水利、气象等市直相关部门进行每日会商,对小麦旱情趋势进行研判,加密旱情、雨情监测信息交流发布频次。同时,市财政局将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2263.25万元拨付到位,支持各地开展喷肥保苗、浇水补墒、农作物改种补种等农业生产。
此外,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派出大批农技人员扎根田间,因地制宜指导农户采取浇水、喷施叶面肥、抗旱剂等技术措施,抢抓农时开展春播春管工作。市水务局派出6个工作组下沉一线,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抗旱保供保灌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免五增’技术有三大优点,一是抗旱出苗,旱地不用等雨,出苗率可达94%;二是减少农机作业成本,节本增效;三是增密提单产促粒收……”这是一场在高平市河西镇牛村村的农田里举行的农业技术培训,主讲人是山西农大有机旱作研究院、省玉米产业体系专家任志强,种植大户们纷纷抓住时机积极提问,解决心中的疑问。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姜凯告诉记者,在这场抗旱“保卫战”中,种植户们对技术的渴求达到空前。截至目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开展农技指导328人次,召开各类春播抗旱技术培训15次,并协调6家农业保险公司投入物资79.2万元,及早介入小麦抗旱,变“事后赔”为“事前救”。
“土办法+新武器”,田里难题田里消
“水箱加满,这几个耧都倒上玉米种,开车一定要慢,安全第一。”高平市河西镇李门村的连片农田里,山西金灿灿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袁统在指挥玉米播种工作。不一会儿,装满了水、种子、化肥的玉米播种机开始行进,开沟、播种、覆土一气呵成,留下整齐的种植行迹。
与往常见到的播种机不同,这台新式播种机背着一个大大的方形塑料水箱。“这是我们应对今年的旱情,自己改装的。”袁统告诉记者,面对旱情,他们在拖拉机上加装了一个大水箱,与免耕耧连接,播种的时候,先挖坑,再下水,接着下种,最后是化肥。“这样一来,种子下有墒上有肥,后期出苗率更高。这叫造墒播种!”
除了对播种机进行改造,现代新型数字化设备,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旱保卫战”中,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在泽州县大阳镇西山村的农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播种机以厘米级精度穿梭作业,农机手宋利平一边开播种机一边介绍,“播种机连接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株距行距可以随时调控,误差不超过2厘米,实现精准播种。”为了抢抓农时,宋利平所在的合作社也对播种机进行改装,加装了水箱,同时考虑到今年土壤墒情差,他们把往年播种时26—27厘米的株距调整成了28—30厘米,还减少了化肥用量。“这样做,后期出苗率就更有保证了。”
“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用水账
抗旱保丰收,关键在“水”,重点在调度。为应对干旱,晋城市各级水利部门加强管理调度,确保水库、机井等开足马力上水灌溉,做到应浇则浇、应灌则灌,为粮食稳产增产筑牢根基。截至目前,已累计供水240.34万立方米。
随着两台抽水机马力全开,清澈的河水顺着管道流入高平市寺庄镇市望村“干渴”的麦田。“这可是‘救命水’啊!”村民们看着水流涌入自家麦田,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这些水都是附近望云、伯方煤矿排出来的,以往它们顺着河道都流走了,这次被利用起来了!”高平市河道水库技术中心主任常海春告诉记者。
为有效应对旱情,晋城市各地还纷纷出招,寻找水源。与高平市利用煤矿地下抽采水不同,泽州县水务局水旱防御中心积极协调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处理成一级A标准水,临时引水灌溉,确保不误农时,完成春耕春灌。
除了“开源”,“节流”也不容忽视。泽州县惠泽丹河节水灌溉有限公司在高都镇南焦庄村6400多亩的耕地上,通过引入微灌技术,使耕地用水量从原来的喷灌每亩30立方米减少到滴灌20立方米,有效应对了旱情。
抗旱看天不等天,更需精准应对。晋城市密切关注旱情,动态跟踪水库蓄水、墒情及需水变化情况,动态优化水量分配方案,保障用水安全。同时,组织农户趁墒播种,采用地膜覆盖等技术手段,减少了水量的蒸发,实现了节水、灌溉相结合,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助农稳产保丰收。(李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