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春耕怎么播?科技来解渴!近日,高平市北诗镇西韩村的玉米试验田里热闹非凡。30余位农机手、种粮大户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探墒沟播技术与农机实操“硬核”交流,为春播生产注入科技动能。
探墒沟播:破解春旱的“智慧密码”
“种子要找墒,镇压要压实,不然出苗‘戴帽子’!”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任志强教授蹲在示范田边,看着缓缓驶动的播种机讲解探墒沟播的关键——通过机械开沟,让种子精准落在地下13-18厘米的湿土层,再用“浅覆土+严镇压”锁住墒情。“探墒沟播是专门为旱地农业量身定制的,应用这个技术种植玉米,70天不下雨咱们也不怕。”任志强教授一边查看种子落种情况,一边向大家介绍道。
农机“变形记”:小地块里的“科技突围”
田埂边,一台“量体裁衣”的三行播种机正“吞土喷雾”——开沟、施肥、播种、喷药六道工序同步完成,身后留下整齐的“五线谱”。引得前来帮忙的赵大爷啧啧称赞:“以前靠人种地,一上午才能种两亩,现在用机器,一会儿功夫就种这么多,而且还省化肥,真是不歪!”
针对北诗镇“巴掌田”多的痛点,镇里联合高校定制“迷你版”农机,让“小块地”也能跑出“加速度”。
“除了种植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咱们引进的这台机械还具备下种深的优势,经过前期探墒、调整参数,我们下种进墒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这是人力达不到的。”西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赵虎说道。
答疑“田间圆桌会”:数据解开“土疙瘩”
“对于旱地,有没有办法保墒?”“有没有适合我们地区气候条件的种子,让一株玉米杆上多结点玉米?”在农技课堂上,农户们围成圈提问。
墒情怎么弄保?数据来说话!任教授现场测量不同地块的墒情,通过数据比对,答案显而易见。
“秋收时顺便旋耕,把细碎秸秆埋进土里当‘水库’,开春别耙地直接播,这样能最大程度的保墒。”任教授解释道。说完,他拿出10类种子袋交给试验田负责人:“咱们先做对比试验,随后给大伙出‘田间报告’,哪类种子‘脾气’适合咱们北诗,数据说了算!”
大户点赞:“老把式”遇上“新把式”
“原来种地不是‘靠天收’,是‘靠科技收!’”种粮大户郭建国盯着刚播完的地块直点头。镇主任科员张慧明表示,今年将在全镇推广300亩探墒沟播示范田,配套建立“专家+农机员+农户”帮扶机制,让“科技红利”真正转化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效。
从“人拉肩扛”到“铁牛撒欢”,从“跟着感觉走”到“对着数据种”,让农户们攥紧了“科技种田”的“金钥匙”。当探墒沟播的种子在新型农机的护航下扎根润土,高平市北诗镇的万亩良田正孕育着“藏粮于技”的新希望——科技,才是春耕最“解渴”的春雨。(史凯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