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城市城区古矿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德育模式,全力推进“少年军校”德育品牌建设,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2024年,古矿小学被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认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打造沉浸式文化阵地 厚植爱国情怀
为发挥“少年军校”在思政德育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实现“自强、自信、自律、自主、自立”的培养目标,古矿小学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宣传阵地一小军人广播站 、军校主题陈列馆、军事文化长廊、党史文化长廊、军事名人雕塑、“少年军人”训练基地、少年军校劳动实践基地等7个军事文化阵地,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国防教育,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校长王会军介绍,学校利用现有的空地建设少年军校训练基地,设有百米障碍赛、战场救护等,定期邀请部队军官指导,让学生们模拟军营训练、体验军中生活。2024年秋季,学校还专门聘请了专业武术教练,在1700名学生中普及武术操《雏鹰展翅》,并在每天上午下午大课间活动时间练习展示,让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勇敢、坚强、果断、刚毅”的性格。
在国防教育展览馆,记者被深厚的军事文化吸引。“展览馆的墙壁上,我们设置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解放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国产兵器等板块,让学生在了解军事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王会军边走边介绍。在党史文化长廊,学生们以“励志自强,献礼百年”为主题创作的图文、绘画作品琳琅满目。孩子们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党史,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构建多元教学体系 丰富学生成长内涵
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古矿小学将爱国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思政课堂主渠道,依托少年军校和学校少年宫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
“在遥远的边疆,当晨曦初照,你们已整装待发;当夜幕降临,你们仍坚守岗位。我敬佩你们、赞美你们、心疼你们……愿你们平安顺利,荣耀永存!”去年12月,学校组织开展了“情系边海防童心送祝福”主题活动。当读到学生姬康晨写给边防战士的信时,老师们红了眼眶,大家看到了一颗稚嫩而又赤诚的心。
王会军介绍,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一至两次军事知识学习和国防、消防知识专题讲座,邀请部队教官走进校园进行实操训练,每学年开展举办一周的小兵军旅体验营,保证每周一节军体拳训练。学校以少年军校为阵地成立少先队员志愿者宣讲团队,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开设“少年军校红色宣讲”主题专栏,鼓励孩子们讲述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故事,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薪火相传。此外,学校充分发掘课堂教育资源,将劳动课程分为军体劳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四大板块,依托学校、社会、家庭共育模式,探索“少年军校”劳动育人品牌,引导孩子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良好品格。
完善保障体系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政治学习和专业培训,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广大教师日常注重理论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定期开展“教师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锤炼“讲普通话、写漂亮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评课、拟定试卷、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文章、演讲、做学生心理辅导、处理家校关系”等10项能力,以过硬的本领增强教育教学的底气。此外,学校实行青蓝结对,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青老教师通过讲课、说课、评课和参加各种实训岗位练兵,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参与不可或缺。因此家校合作成为‘少年军校’思政、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王会军介绍,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常态化发布《告家长一封信》和教育教学动态、学生活动情况。家长及时关注学校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此外,学校将每年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思政、德育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各类主题活动、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年暑假,师生与家长先后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林、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高平瓦窑头红色革命基地等地,追寻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激励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展望未来,王会军表示,学校将继续深耕“少年军校”德育品牌建设,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拓展特色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体验,努力在校园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续写教育的辉煌篇章。(郭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