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颜值”与“气质”并重 “晋善”与“晋美”同行

12月5日,“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七场、晋城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晋城市聚焦打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北方样板市、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样板城市、“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全面阐述深化全方位转型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

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

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一直以来就是晋城的突出优势。近年来,晋城市坚持高位组织推动,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一号工程”,先后出台乡村振兴20条、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1条、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28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导、乡村落实、全域推进的工作格局。坚持全域谋划布局。编制完善了“市、县、乡、片、村”五级规划体系,出台《村庄规划管理条例》,推动1542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全覆盖,构建“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

坚持重大工程牵引。谋划实施了总投资超千亿元的4大类880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以沁丹两河沿线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坚持“改污、改厕、改水”一体推进,使沿线村庄污水治理覆盖率由27%提高到70%。文旅康养带动工程,通过凤城康养示范区引领、“一县一大景区”带动、“百村百院”承载、旅游路网贯通等举措,让全市近一半的村吃上文旅饭、走好康养路。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中国荆条蜜和刺槐蜜主产区、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全国最大连翘种植基地,实施了特优产业增效工程,培育11条特优农业全产业链,发布“太行一号”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十大特色专业镇,持续做大农村电商、庭院经济、乡村文创等新业态,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坚持基层治理赋能。进一步建强基层队伍,下派1206名机关干部任“第一书记”,选派712名乡村干部跨村任职,为每村招聘一名大学生到村工作。进一步夯实网格基础,推动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科学划分4601个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攀升。同时,坚持多元资金投入、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晋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建设北方地区示范市探索路子、树立样板,全力描绘新时代的“太行山居图”。

高起点谋篇布局

打造文旅康养“金名片”

近年来,晋城市坚持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加快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坚持全市域布局。坚持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构建形成了“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

注重全链条推动。坚持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精心打造了一批优质文旅康养产品,基本形成“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加强全要素保障。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全产业生态。

同时,按照“全龄康养”理念,加快探索完善医疗康复、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八大康养模式。坚持内宣与外宣、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政府宣介与企业营销相结合,统筹资源资金,打造宣传矩阵,不断扩大“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的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今年以来,晋城市又相继入选全国“十大热门黑马目的地”,上榜“国内中小城市热度最高目的地”。如今的晋城,已成为大众心之向往的文旅康养标杆城市。

走好光机电“新赛道”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晋城的使命任务,也是晋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和抓手。近年来,晋城市立足富士康深耕晋城30年形成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城市,光机电产业已经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光彩蝶变”。一是从“1+30”到“1+130”。2019年,围绕富士康这个“1”,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吸引了30多家企业,形成了“1+30”产业链条。经过5年努力,如今在这条链上增加了100多家企业,形成了“1+130”产业集群。二是从“140亿”到“500亿”。2019年,晋城市光机电产业产值为140亿元,去年达到500亿元。可以说,光机电产业已成为晋城发展最快、势头最好、潜力最大的新兴产业。三是从“6人”到“100人”。2019年以前,晋城市光机电领域博士以上学历仅有6人。近年来,柔性引进7位院士、93位博士,实现了光机电高端人才“6”到“100”的快速增长。同时,还拥有4万名专业技师、10万名产业工人,在山西科技学院设立了光机电专业,组建了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每年培养专业人才近6000人。

这得益于晋城市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政策为基,构建产业生态。以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战场,精心推出8方面128条政策举措,全力破解科技、金融、人才等发展瓶颈,为企业做大做强厚植沃土。二是坚持以招商为要,推动集群发展。不搞“大水漫灌”,只做“精准滴灌”。目前,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吸引“链上”企业上百家,形成了上下游协同互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三是坚持以创新为本,确保行业领先。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每年投入5亿多元支持科技研发。在全省率先成立光机电产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目前,晋城市引进的先进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6项技术攻关,2个已经量产,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建设“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晋城有基础、有优势,更有信心。

聚焦“生活美”

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创一流

城市,让生活更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晋城市实施了总投资1162亿元、172个项目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在主城区内建设30多条城市道路,实施13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新改扩建92个公园、游园、城市广场;同时,整治背街小巷424条,新增停车位8.5万个,上线智慧晋城应用场景17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也是多数人迈入城镇化的“第一站”。在突出县域载体方面,晋城市统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培育上,晋城市坚持“一县一农产品”做优一产、“一县一产业链”做强二产、“一县一大景区”带活三产,目前各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县城建设上,晋城市高品质打造的丹河新城,正在实现“人、产、城、文、景”的加速融合,“北方最美县城”呼之欲出。其他县也在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品质县城。

着力以城带乡。晋城市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气化晋城”“大水网”、清洁取暖工程分别覆盖95%、98%、92%的城乡居民;坚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开展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城乡之间各美其美、两全其美,既深度融合、又双向赋能。

晋城是一座平安之城,幸福之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省第1。这背后,是晋城市始终大力推动民生保障建设。一是真金白银投入。坚持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优先级,做好“加减法”。近3年,财政投入从234亿元递增至342.9亿元,三年增支108.9亿元,增幅达46.5%,让更多“民生清单”变成了群众的“幸福账单”。二是真情实意服务。坚持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政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标准建成了丹河教育园区,在全省率先免除高中学费。实施了市医院迁建、阜外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等项目,医疗水平显著提升。长护险入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家推行市域“一元公交”全覆盖,民生保障更有力,百姓生活更安心。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入选国家标准化试点,“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被国办确定为全省唯一试点,获评全国优化政务(投资)环境优秀城市。三是真抓实干担当。持续深化19个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三次获得“长安杯”,被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同时,实施了更高水平全域文明城市创建,晋城市和沁水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高平市和阳城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如今的晋城,是一座晋善之城、晋美之城、晋级之城、晋升之城,更是一块宜居宜业宜游的福地。(记者卢科)

[编辑:彭欣]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