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晋城迎来了“泼天流量”。国庆假期,来自天南地北的“天命人”纷纷来晋城市打卡古建古堡、旅游景区。为稳稳接住这“泼天富贵”,晋城市各地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拿出了家底,点燃了这个多彩假期。
“咯嘣”“咯嘣”“咯嘣”……国庆假期,历史悠久的东滩庙会以崭新的样貌在新近建成的东滩会商业街区拉开帷幕。记者刚刚走入景忠桥,就被一声声久违的、悦耳的琉璃咯嘣声吸引,循着声音来到了非遗传承人宋德炉的摊位前。在接待顾客的间隙,宋德炉仔细检查琉璃咯嘣瓶口磨得光滑不光滑,还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打磨完善的地方。曾经放下这门祖传手艺30多年的宋德炉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为老手艺人重操旧业出台了政策、提供了平台,助力这些原本就属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非遗重新嵌入“新日常”。
不远处,木版年画、泥皮画摊位则显得有点冷清,传承人王清菊利用难得的清闲时间在带来的木版上进行创作。“这两种技艺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交谈中记者得知,王清菊是家族木版年画的第五代传承人,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随着非遗的重生,很多人喜欢上了木版年画和泥皮画,王清菊与丈夫杨淑云创办的工作室免费承接了城区文旅局开办的木版年画、泥皮画培训班工作,在发展事业的同时,致力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每期培训人数均超过预期。
“手腕要用力,刀要简短有力划过切面,才能保证线条的流畅。”大阳古镇雕工坊里的油泥雕刻师傅假期迎来了一批批对油泥雕刻感兴趣的爱好者,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学习体验。为吸引游客,留住乡愁记忆,大阳镇深挖大阳钢针、坩埚冶铁、大阳馔面、制香等非遗文化特色,今年又打造了汇集多种传统手工艺的“百工坊”,前期共打造八个工坊,植入蓝染、织布、雕塑、陶艺、编制、拓印、掐丝、金工、大漆等二十种非遗工艺。项目运营经理王钦功说:“古镇以非遗传统技艺为看点,以集群化管理运作为手段,不断放大传统技艺的观赏性和体验感,努力打造适宜游客参与、体验、研学、消费的多元化文旅业态,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资源,推动了传统非遗文化集群化链式发展。”
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表演者在十余米的高杆上,时而倒立,时而凌空翻飞,从容自如,岸边观众却直冒冷汗,惊叫连连。国庆假期,高平市陈区镇卧龙湾康养小镇引入了南方的“高杆船技”“水上扁带”“双人独竹漂”等非遗水上杂技表演项目,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文化盛宴。河北游客王奕兴奋地说:“我们专程从石家庄过来看开化寺,没想到还顺便欣赏了浙江、贵州等地的非遗表演,获得别样的旅游体验。”
7天打了32场80吨铁,凌晨还有演出,司徒小镇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点位最多再次吸引了外界的目光。炙热的铁水在夜空中绽放的铁花仿佛项项非遗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照亮了晋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前行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据了解,近年来,晋城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多点发力、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目前晋城市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200余人,各类版权1300余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数量占全省90%左右,以全省第一的数量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雄厚、潜力巨大,今后将再接再厉扎实推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不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之花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刘磊告诉记者。(栗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