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 “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近年来,高平市不断加强活化保护、创新传承,让数不尽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产业,绣出群众增收路

在高平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高平市的非遗项目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阵地。

2009年,“高平绣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平绣活”为基础创办了凤林刺绣厂,带动传统手工艺走向产业化经营。

另外,省级非遗项目“黑陶”、市级非遗项目“金红运布鞋”“侯氏琉璃”都创办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其它省市级非遗项目如木雕根雕、戏剧盔头、剪纸、烙画葫芦等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展厅。传统手工艺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或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进行订单式生产,或进行市场化销售,带动了高平市特色产业发展。

非遗+演出,添彩群众美好生活

今年以来,一场场文艺走基层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景点、走进乡村,为群众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2月23日晚,高平市2024甲辰年元宵节八音会擂台赛在高平市炎帝文化苑激情开演,来自各乡镇(街道)的演奏队伍同台竞技,欢奏盛世八音,喜闹元宵佳节。

6月18日下午,高平中专艺术系戏曲班的师生走进特校进行慰问演出,精心准备了上党梆子《八大锤》《红线盗盒》《大登殿》以及昆曲《偷桃》等多个经典戏曲选段,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通过免费送戏下乡进村、特色文化演出进社区、进校园,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惠民品牌,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性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群众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非遗+创新,增添文化传承活力

为持续推进省校、市校合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高平市和复旦大学双方密切协商,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封面采用高平市潞安府非遗潞绸技艺织造面料,将“复旦蓝”与非遗文化相融合,在美好寓意中尽显古籍装帧的美学魅力。

以潞绸作封、以文化为蕴,“高平潞绸”携手“复旦蓝”,共同绘就了传承与创新之美,这不仅是一份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份收藏品。今年7月初,这份满载着文化与复旦浪漫的通知书就会送到每位复旦学子的手上。

如今,“非遗+”有N种实现的可能,高平正在这无数的可能性中寻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非遗文化的“破圈”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毕一力)

[编辑:李姝昕]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