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一矿带一村”助力脱贫村升级为“示范村”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针对脱贫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产业弱、发展慢等现状,高平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从发展集体经济薄弱点切入,实施“一矿带一村”行动,采取“党委主导、企业帮扶、龙头运营、多方共赢”模式,力争3年内实现全市11个脱贫村集体经济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跨越式发展”,让脱贫村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成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

党委主导,让脱贫村发展有底气。市委书记带头,市级领导班子遍访全市11个脱贫村,掌握“第一手资料”,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主抓,作为壮大集体经济“书记项目”,形成强有力的推动机制。处级领导抓包联,全市24名处级领导定期到所包脱贫村实地调研指导,理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协调帮扶力量。乡镇书记抓推进,8名乡镇党委书记下乡进村、走访干部群众,摸清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群众意愿、发展现状,亲自推动整体规划、产业选定、项目引进、建设施工等工作,及时解决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难点堵点问题。支部书记抓带头,11名村党组织书记坚持示范引领,全部以带头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凝聚党员群众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组织部门抓考核,对各乡镇、责任单位、帮扶企业和脱贫村实行“捆绑”考核,实行“一月一督导、一月一调度、一年一评比”,帮扶成效列入企业和负责人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压实创建责任,真正形成市乡村三级书记抓示范创建的整体合力。

企业帮带,让脱贫村发展有保障。发挥国企资源优势,本地国企科兴集团所属11个煤矿对口帮扶11个脱贫村,真金白银地投,全力以赴地帮。因地制宜上项目,对口帮扶煤矿引入专业团队开展实地调研,针对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精准施策,找到最佳的合作项目、最优的联建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对产业发展基础好、区位优越便利的村,实行产业带动模式;对村集体资源较多、有承接投资优势的村,实行资产盘活模式;对产业、资源、资金匮乏的村,实行包村帮扶模式。真金白银抓投入,发展方向和产业项目一经确定后,帮扶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机械、人力资源等优势,为帮扶项目出钱出力出设备,为脱贫村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全力支持。11个煤矿将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蔬菜、小杂粮、黄梨、猪羊牛等产业项目13个,目前已完成投资600万元。

龙头运营,让脱贫村发展有平台。创建过程中,采取“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发展种植、养殖等项目,大力依托本地“龙头企业”、积极搭建“三个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市农投公司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对11个脱贫村产业项目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并承担相关费用。管理增收平台:市供销联社为所有种养殖项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服务,降低运行成本;对脱贫村党员群众有计划地开展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带”能力的本土管理团队。统一销售平台:本地知名品牌“晋宝绿珍”公司在保障村集体收益的前提下,统一收购、经销脱贫村的农产品,主动对接国内大型的批发市场和运销商,彻底改变了过去等商上门、就地还价的被动状态,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了销售渠道畅、产业收益高。

多方共赢,让脱贫村发展可持续。所有帮扶项目在启动之初,本着兼顾“长远+当前”、统筹“集体+农户”的原则,科学制定产业收益分配机制。例如,帮扶项目的全部收益归村集体所有,除支付必要生产成本外,30%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项目收益;40%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办好惠民实事;30%用于帮扶贫困群众、消除返贫风险。同时,依托帮扶项目,乡村两级党组织在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保底分红、产品代销等关键环节建立联农益农机制,把群众牢牢“链”在产业上,实现集体增效、村民增收、产业增强的“多方共赢”局面。

当前,在“一矿帮一村”行动的强势推动下,全市11个脱贫村示范创建的大幕已徐徐拉开。例如,野川镇圪台村通过发展光伏发电、蔬菜、黄梨、连翘、育苗大棚五大产业项目,建立“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年收入达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3万元,村容村貌宜居宜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真正成为闻名当地的示范村、标杆村。(吉浩 冯素军 朱世琛)

[编辑:彭欣]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微信
  • 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头条号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100287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